2025年7月19日,將注定是我國水利史上一個重要的日子。這天我國央視等官媒都報道了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開工的消息,由于大家都對這一工程關心已久,所以這一消息也迅速引發廣泛關注。
一、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正式開工:國家級超級工程啟幕
作為我國西南地區水資源開發的標志性項目,該工程的啟動不僅標志著我國在高海拔、復雜地質條件下水電建設技術的又一次突破,更被視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優化能源結構的重要舉措。
從公開信息來看,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的規??胺Q“巨無霸”級別。據相關報道,其投資額高達1.2萬億元人民幣,達到了三峽工程的6倍,而三峽工程作為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之一,總投資約2000億元。
同時,該工程的體量也遠超舉世聞名的港珠澳大橋,相當于10個港珠澳大橋的工程規?!壑榘拇髽蚩偼顿Y約1269億元,10倍規模意味著其在工程建設難度、涉及范圍等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放眼世界,也還沒有哪個工程的投資額度堪與該工程相比。
在發電效益方面,此前不少專家認為,該工程的裝機量和發電量都將達到三峽水電站的3倍。三峽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為2250萬千瓦,年發電量約1000億千瓦時,若按3倍計算,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的裝機容量有望突破6750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3000億千瓦時。這一數據一旦實現,將極大提升我國的清潔能源供應能力,對緩解能源緊張、推動“雙碳”目標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二、梯級開發模式:不建高壩的“特殊選擇”
不過,通過已有的信息來看,雅江下游超大型水電站工程的開發模式可能和大家想象的模式存在較大差異。與三峽、白鶴灘等采用高大水壩攔水成庫的水電站建造不同,該工程大概率并未規劃建造類似的巨型大壩,而是采用了梯級開發模式,通過在山體中鉆取引水通道,把水電站建在山體隧道的上方,以“截彎取直”的方式利用河道自然落差的水能發電。這樣的開發模式基本不需要修建巨型水壩,較小規模的水壩也能勝任。
這種開發模式的核心邏輯在于利用雅魯藏布江下游河道陡峭的地勢落差。雅魯藏布江下游流經青藏高原東南部,河道蜿蜒曲折,在短短數百公里內落差可達數千米,天然具備發展水電的優越條件。“截彎取直”通過開鑿隧洞將彎曲的河道“拉直”,讓水流直接通過引水通道形成落差發電,既能減少對原始河道生態的干擾,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建設的地質風險,所以也不失為一種簡單易操作,建造速度也比較快捷的開發方式。
但這種模式也存在明顯局限:由于沒有高大水壩抬升水位,水流的勢能被大大削弱,能利用的水能自然不如預期。因此,盡管工程規劃建設5座梯級水電站,但實際裝機容量可能無法達到之前專家預估的6000-7000萬千瓦,發電量也會相應降低,與“三峽3倍”的目標將會存在差距。
之所以選擇這種開發模式,個人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兼顧下游國家的關切,尤其是印度方面的態度。因為若建造特大型大壩,必然會形成巨大的水庫,積蓄出較多的水量,這可能引發印度和孟加拉國等對下游防洪安全的擔憂。
而不建高壩、不形成大型水庫,下游國家的反對也就失去了理由,看起來就能從根本上避免“水患威脅”的爭議,可為工程的順利推進創造更有利的國際環境。
不過這只是我們的理解,下游的印度未必會理解我們善意的做法,為反對而反對很可能是其接下來的常規操作。
三、紅旗河工程:從熱議到渺茫的“解渴夢”
大家都知道這幾年有一個叫做“紅旗河工程”的待建項目十分引人關注。它與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一樣曾被國人寄予厚望,而它之所以備受關注,源于其對我國水資源分布格局有著極大力度優化的作用。
紅旗河工程的核心規劃是從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引水,通過修建超長輸水通道連通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長江、黃河五大水系,將水資源輸送到我國缺水嚴重的陜北、內蒙古、京津冀北部以及新疆塔里木盆地等地區。
據測算,該工程若能實施,每年可通過自然流水輸送約600億立方米的水資源,相當于為北方地區新增一條“人工黃河”,不僅能緩解農業灌溉、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短缺問題,還能改善西北干旱地區的生態環境,堪稱利國利民的國家級超大工程。
值得注意的是,“紅旗河”的源頭引水點恰好位于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與此次開工的雅江下游超大型水電工程位置高度重合。因此,當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啟動的消息傳出后,許多人認為這可能是紅旗河工程的“前奏”,甚至猜測兩者會形成“水電+輸水”的協同效應。
但現實卻給了這種期待一記重擊。根據紅旗河工程的規劃,其順利實施的前提是在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建造一座高達100多米的水壩,通過抬高水位形成足夠的水壓和落差,才能將水“引向”北方。這個水位的設計高度是2550米,在大拐彎處最適合引水的地方,如果不建造巨型大壩,是難以抬升到這樣的水位的。
而此次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采用的“無高壩、梯級開發”模式,基本上已經是完全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沒有高壩抬升水位,就無法形成足以支撐遠距離輸水的勢能,而且如果沒有在此地制造出大型水庫,其源頭也無法保證長期供水,那么紅旗河工程的核心前提也將被徹底打破。
四、水資源的“錯位”與紅旗河的命運
從水資源利用的角度來看,雅魯藏布江的開發始終繞不開“資源分配”的話題。數據顯示,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每年流向印度境內的水量平均達1654億立方米,這一水量相當于三條黃河的年徑流量(黃河年均徑流量約580億立方米)。而這些水資源大多流向了并不缺水的印度東北部和孟加拉國,在雨季甚至會引發洪澇災害,造成資源的“錯位浪費”。
與之相對的是,我國西北和北方地區長期面臨水資源短缺的困境。新疆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陜北黃土高原、內蒙古草原等地區的水資源承載力也早已逼近極限,水資源短缺成為制約這些地區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鍵瓶頸。若能將雅魯藏布江的部分水資源通過紅旗河工程引至北方,無疑將實現“物盡其用”,帶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然而,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的開發模式,間接傳遞出我國暫時沒有啟動紅旗河工程的信號。不建高壩意味著放棄了大規模調水的可能性,而從工程規劃來看,其核心目標聚焦于水電開發,而非水資源跨區域調配。
因此,盡管紅旗河工程曾被熱議數年,被無數人視為解決北方缺水問題的“終極方案”,但從目前的現實來看,這一工程的實施前景已變得十分渺茫。
而且必須要認清的是,如果在調水的過程中調取的水資源不用來發電的話,那么調水與發電在本質上就是矛盾的,因為如果把雅魯藏布江的水資源調走一部分,那么這部分水資源就不能用來發電了。所以這實際上也是一個“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事情。
不管怎樣,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的開工,無疑都是我國水利建設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其在能源開發、區域發展等方面的意義不容忽視。但與此同時,紅旗河工程的“擱淺”也讓許多人感到遺憾。這背后既有技術、經濟等現實因素的考量,也涉及復雜的國際環境和生態保護議題。
或許,在水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平衡中,我國正選擇一條更為穩妥、務實的路徑,而紅旗河工程的“沒戲”,也可能只是現階段的選擇——未來是否會因國情變化而重啟,仍是一個值得期待的未知數。
消息來源:央視新聞7月19日報道《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正式開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