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民黨軍中,主持整編軍隊的一般都是陳誠,不過由于國民黨軍的派系極為復雜,而資源又不是無限的,所以歷次整軍都未能收得理想效果。
但是因為在整軍過程中,陳誠自然會優先照顧自己的“土木系”,所以其基本部隊從第18軍第11師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中央軍系統中規模最龐大、戰力也最強的軍系。
到1947年夏季,東北國民黨軍在我軍的攻勢下損失慘重;據熊式輝上報稱,其東北駐軍損耗達70個營。
在這種情況下,老蔣將陳誠派到東北,代替熊式輝、杜聿明;而陳誠為了整編東北軍隊,也將自己“土木系”的整軍經驗在東北進行了推廣實踐。
“土木系”的擴軍,關鍵就是摻沙子合編,通過以老帶新、以老混新的方式來消化提升。
不過在當時的東北戰場上,“土木系”的基本部隊并不多。
其頭號嫡系整編第11師,二號嫡系整編第54師、三號嫡系第94軍,以及“土木系”的其他外圍軍系當時都在關內。
以東北諸部來說,只有新1軍第50師、新6軍第14師是之前從第54軍中劃撥的,不過這兩個師已分別編在新1軍、新6軍中數年,且并不占到軍內的主體地位。
所以陳誠的東北整編,并不能以其“土木系”為基干,進行全盤消化,但是陳誠依然依然在這方面著力不小。
比如以土木系出身的戴樸執掌青年軍第207師,該師當時轄3旅9團外加一個炮兵團,實際基本就是軍級。
另外陳誠將第14師從新6軍中分出來,另外組建新3軍,由土木系出身的龍天武(原第14師師長)任軍長。
另外把新1軍中的新38師分出來,另外組建新7軍,這樣留下的新30師、第50師中,土木系的力量就可以主導,而此時的軍長也是原第50師師長潘裕昆,同樣是土木系出身的將領。
陳誠在東北另外擴建的一個軍是新5軍,這個軍的“打造”同樣很有意思。
新5軍同當時東北的部分主力軍一樣,也是指揮2個主力師、1個暫編師的架構,但卻是完完全全“拼湊”的產物。
該軍所轄第43師,是陳誠自己“土木系”的部隊,隸屬于華北的第94軍;在應對東北我軍的秋季攻勢時,從華北方面增調而來,結果沒有歸建,就被留在了東北當地。
盡管從建制上來說第43師仍歸第94軍,但從第13軍在東北的第54師后來就被扣下,歸入新3軍的情況來看,這個師被新5軍“吃掉”,可能只差一道命令了。到時候,陳誠“土木系”的部隊在東北的影響力可就不小了。
而真正隸屬于新5軍編制的主力師,是從第52軍抽調出來的,即第195師。
該師前身為河南省保安團,全面抗戰爆發后擴編為預備第12師,后來改為第195師,并劃撥給第52軍。
東北作戰期間,第195師雖然不是裝備最好的,但被認為是比較好用的一支部隊,經常被調出第52軍獨立使用。
所以在分編部隊時,干脆就把這個師抽出第52軍,而由其師長陳林達擔任新5軍軍長。
雖然陳林達并非陳誠“土木系”的將領,但在給其升職授勛時予以方便,再加上新5軍系統內的第43師為陳誠“土木系”的部隊,所以其對新5軍的掌控力度還是可以的。
除了指揮第43師、第195師這兩個主力師外,新5軍建制內還有暫編第54師;這個師是由國民黨軍收編的地方部隊——步兵第1支隊改編的。
由于當時國民黨軍改編的這些暫編師只能用來防御,所以執行機動作戰的就是第43師和第195師,在兵力數量上也是后兩師為多。
基本上第43師和第195師各有1萬人左右,暫編第54師大約有七八千人,外加軍直屬隊的數千人,全軍總兵力為3萬余人,裝備屬于中等偏上水平。
在東北我軍的冬季攻勢下,新5軍主力于1948年1月初,覆滅于公主屯之戰中,軍部及第43師、第195師2萬余人被殲(其中屬于新5軍本部的有16000余人,但據國民黨空軍王叔銘報稱新5軍兩師確有2萬余人,估計差額是戰場逃散以及留守的部分兵力)。
而當時暫編第54師守遼陽,城內還有所謂的“清剿總隊”、交警、第52軍運輸團以及幾個軍的留守人員,總計11000余人。
2月1日,遼陽攻城戰開始,幾天之后該部亦告全軍覆沒;至此誕生了才幾個月的新5軍,就這樣完蛋了。
該軍覆滅后,第94軍派出軍參謀長到沈陽收容,隨后開回關內整補,又重歸了第94軍建制;而第195師也得以重建,但并未以該師為基礎重建新5軍,而是跟青年軍第207師合編為第6軍;這個軍實際上不算真正編成,第207師基本還是獨立師,后來第195師是編在第49軍中。
而另外成立的新5軍,則是以第26師、暫編第50師、暫編第60師編成,這也算后話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