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墨脫水電站的第一聲奠基炮響在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回蕩時,遠在德里的政客們或許真的體會到了“天塌下來”的焦慮——這條奔流千年的大河,突然成了中印戰略思維碰撞的新焦點。
雅魯藏布江從來不止是一條河。它沖刷出林芝文化的陶器紋路,倒映過文成公主入藏的身影,更在近代被英國殖民者的勘測儀盯上——他們發現這條河穿越喜馬拉雅后,成了印度東北部的“生命線”布拉馬普特拉河。
印度獨立后,沿著殖民者的思路,在下游修了密密麻麻的灌溉渠,把阿薩姆邦的稻田喂養成“印度糧倉”,也喂出了對上游水流的極度敏感。
2025年7月19日,中國宣布墨脫水電站開工,這個裝機6000萬千瓦、年發電3000億千瓦時的巨無霸,一下子戳中了印度的神經。說它是“巨無霸”毫不夸張:三峽工程在它面前只能算“前輩”,其2350米的天然落差,讓單位水能密度達到三峽的7倍,堪稱水電工程的“珠穆朗瑪”。
印度的恐慌有點像“做賊心虛”。它自己就曾把水資源當武器:2025年4月,為了逼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讓步,印度斷了印度河支流的水,還三次突然泄洪,讓35萬巴基斯坦人無家可歸;5月更離譜,直接炮轟中國幫巴基斯坦建的水電站,造成26人傷亡。這種“我能用,你不能有”的邏輯,讓它看墨脫水電站時滿眼都是威脅。
其實數據早把話說透了:雅魯藏布江出境水量只占恒河水系的8%,印度東北部80%的水來自本地季風降雨。中國搞的“徑流式開發”甚至在旱季能多放15%的水,幫印度緩解灌溉壓力。
但印度不管這些,聯合西方媒體喊“中國控制南亞水龍頭”,背后藏著的是對區域影響力旁落的恐懼——中國正通過“南亞綠色能源走廊”給尼泊爾、孟加拉國送電,這讓習慣當“南亞老大”的印度坐不住了。
中國修水電站的邏輯很簡單:既要綠色發展,也要守護家園。每年3000億千瓦時的電,能少燒1.2億噸煤,相當于給地球減了3億噸二氧化碳;配套的公路鐵路,既能讓西藏老百姓出行更方便,也能穩穩守住邊境。
更關鍵的是,中國沒學印度搞“水霸權”,反而提議建“雅魯藏布江流域聯盟”,共享水文數據、合作防洪,就像之前幫越南抗旱那樣,用技術和誠意打破“上游必欺負下游”的怪圈。
有人說這是“地緣博弈”,這話沒說錯,但博弈的不是誰卡誰脖子,而是哪種理念能贏:是把水當武器搞零和博弈,還是把水當資源搞共贏發展?印度總拿“20%原則”說事兒,可別忘了,青藏高原年降水才500毫米,阿薩姆邦卻有2000毫米,憑啥要求上游完全放棄開發?
墨脫水電站的意義,早超出了一個工程的范疇。它像一面鏡子,照出兩個大國對資源、對鄰居、對未來的不同理解。未來的南亞,是在對抗中內耗,還是在合作中共贏?答案,或許就藏在雅魯藏布江奔流不息的浪花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