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域鴻爪錄——王炳華新疆考古歷史論叢》,是王炳華老師的西域研究論文集,收入了他最近十幾年來未曾結集的文章。作為晚輩的我們接受王老師生前的囑托,在他的故鄉江蘇,為他出版了這本論文集。遺憾的是,這一原擬獻給他九十壽辰的論著,卻成為他一生探索西域文明的封筆之作。
今年1月8日的冬天,我去烏魯木齊新馨美寓的王炳華老師新居看望老師、師母。王老師已經骨瘦如柴,但仍舊和我滔滔不絕說了一個多小時,談他對于西域考古的宏觀想法和今年的學術計劃。那種“不知老之將至”的心理狀態,讓我對他的健康狀況產生了誤判。我們熱烈地交談,相期在烏魯木齊的夏天舉辦“新疆考古七十年”學術研討會,并慶賀他的九十壽辰。當時的謦欬,寄托著他對于學術的理想,也一直在透支著他生命最后的余熱。
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王炳華(1935—2025)
2月6日,炳華老師去世的消息傳來,我在微信里反復驗證,直到看見新疆考古所李文瑛所長發出的消息,才將信將疑,謹慎小心地發了一條微信給炳華老師的哲嗣王樾,表達吊唁之情,內心仍然期望那是個誤傳。是的,消息來得突然,讓人難以接受。傍晚時分,媒體的記者朋友問我“是否有意撰文紀念”,我也只能告以“先讓我緬懷一段時間吧”。如今,即使在編輯這本論文集的過程中,遇到細節問題,我也會一時恍惚,覺得炳華老師還在烏魯木齊,會產生給他發個信息求證一下的沖動。
然而,鴻飛杳杳,徒留指爪,炳華老師在距他九十壽辰還有一個多月的冬天,在他生死以之的西域大地上,停止了學術的征途。
2 關于這本書的編輯,要從席卷全球的疫情之初說起。
那時,炳華老師在做了一個兇險的手術之后,于2020年1月出院。我以為此后他可能會在上海安心休養,但是5月他就已經來到北京,約我會面。5月22日,我和他的博士生劉子凡一起去北京798藝術區附近的金楓酒店看望他。消瘦脫形的他仍然笑語盈盈,簡單介紹其病情后,便談南西伯利亞等處文物與孔雀河考古文化的關系,前者是我之前遵囑從莫斯科的歷史博物館幫他拍攝回來的;又談到去年托我轉交給黃文弼中心的李征文獻,說他要寫一篇文章來作紀念……“還有很多課題,值得去做。”他總結說。我聽著他的規劃,暗自感嘆考古人的生命頑強,看來疾病真的從他那里退避三舍了。我應和著他的寫作打算,說“這篇文章給我(《西域文史》)”,“這篇也給我”。
這一年年底的12月26日,我帶隊去上海博物館參觀“黑石號”沉船的“寶歷風物”展覽,先去朱家角看望了炳華老師和師母。席間,看著他依舊精神矍鑠地暢談學術,便與孟彥弘一起說到我們正在鳳凰出版社張羅的“鳳凰枝文叢”,希望第二輯里能夠請他惠賜一冊。他欣然俯允,并指明由劉子凡來編輯他近年未經結集的文章。
2021年1月3日,炳華老師即發來微信,告訴我:
我擬編的文集,想起名《西域煙云夢中飛》,涉樓蘭、精絕、蔥嶺、高昌等。未收過,想聽你的意見。
看到這個題目,我十分高興,“鳳凰枝文叢”就是希望學者能夠用些輕松的文字來書寫西域考古的故事,炳華老師之前就出版過《滄桑樓蘭》《精絕春秋》《解密吐魯番》等考古著作,想來對于“輕閱讀”的概念他是心領神會的。我因此告訴他:“好啊,請讓子凡加緊編輯。”此后,他就不斷將隨時想起來的從2010年以來沒有結集的文章題目,發給我和子凡。雷厲風行,這是炳華老師的風格,我因此想他的這部書稿,“鳳凰枝文叢”指日可待其成。
但是不久,他對這部新出的書稿又有了新的想法,寫了微信,托子凡轉告我:
關于《西域煙云夢中飛》,再想,有了一點新思考。60多年前離開長江濱,滿頭白發歸來。雖環境、人事已絕然不同,但故土之戀,卻依然濃烈。在江蘇鳳凰出一本小書,總感有點向故土故人訴說游子倦體歸來、漫說舊聞陳跡之意。本這一思路,想:小冊之中,可收納過去發過、還有點值得關注的文字。實在話,三四十年前,在邊隅西域刊布的文字,中原文人、學者,在十分忙迫之中,也未見得有時間、精力,去看、想西域大地曾經的風云。但,地球、中國,變得日見其小。新疆的事,正日益成為全國、世界關注的中心之一,這一變化,許會加增不少人對新疆古代的關注?因此,不妨將既往已刊文字中,挑出三四十萬字,還值得一看,也可一留的,匯為一輯,接受社會檢驗。如何?想到的內容:如漢代以來中原與新疆的關系;新疆犁耕、農業的起源、柘厥關、蔥嶺、樓蘭、精絕、生殖崇拜……凡個人新見、新拓之題均收入一篇。……這是昨夜夢中飛的絲絮,請你先幫我搜一下,可以加你的體會,草成一輯,再看、增減、定局。這一思路,聽聽玉麒的意見。
看到炳華老師的長篇微信,我突然發現自己忽略了他的江蘇籍貫!炳華老師出生在江蘇南通,并在那里成長,一直到弱冠之年,才負笈北大,離開故鄉,最后在遙遠的新疆開始了他一生的考古征程。鳳凰出版社觸動了他的思鄉情緒,他把“鳳凰枝文叢”當作了故鄉的召喚,因此希望“倦體歸來、漫說舊聞陳跡”之際,能夠將一生研究的精粹,在晚年結集,奉獻給父老鄉親。
王炳華在尼雅考古現場
當時的我,還是熱衷于以“鳳凰枝文叢”的方式招引炳華老師在這里“詩意棲息”,第二天也轉請子凡回復說:
王老師,昨天子凡將您編輯文稿的想法發給我,我覺得很好,終于我們想到在江蘇出書的意義了!不過“鳳凰枝文叢”是一個學術隨筆集子,還是從未曾結集過的近作里選一些(還有15萬字左右的規定性)內容即可。將您全部的論著編輯一個自選集可以另外從長計議,不在這個選集里出版。您覺得如何?
但是,炳華老師沒有再接續這個話題,我們也因此只好放下這一工作。
3
從后來的出版情況看,他還是希望對一生西域考古的幾個重大問題做出總結,無論是否結集、文章新舊,都以新的專題來做匯輯。后來在三聯書店出版的《瀚海行腳——西域考古60年手記》,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尋找消失在沙漠深處的文明:樓蘭、鄯善考古研究》,正是這種想法的結晶:前者匯總其六十年西域考古的行蹤,解讀其親歷的西域文明發現過程;后者則是按照西域文化的單元,逐一結集其研究心得,提供每一個文化遺址點研究的學術里程碑,而樓蘭、鄯善只是這一工作的開端。這樣,他也無暇分心這部未結集文字的出版了。
2005年9—10月考察羅布淖爾(左起:榮新江、王炳華、馮其庸、羅新、朱玉麒)
時間過得很快,2024年6月30日,我再次收到炳華老師重啟論文結集出版的微信:
近年不少文字(性質或不全同),似可輯為一冊新書,可免散落之憂。有建議嗎?
我當即表態:
之前“鳳凰枝文叢”最早就約過您將未曾結集的文章做一本,您后來有新的打算(類似要編一本自選集),就沒有再做。如果愿意做一本新書,我可以問一下鳳凰出版社。最好有一個目錄,您可以找劉子凡或者哪位同學先拉一個目錄,您想一個書名,我來申報一下。
他也表示:
同意。我請子凡幫助。
第二天,炳華老師發給我一個目錄,并微信告知即將返回烏魯木齊小住的消息:
我后天早上飛烏魯木齊,你暑假如返烏,可以聯系。子凡搜索了一下散見的小稿,可以在鳳凰叢中覓得一小枝棲止?請閣下斟酌,不要為難。
我也當即回復說:
鳳凰枝文叢的隨筆集,一般18萬字封頂,我再請劉子凡統計一下總字數。然后應該分類編輯一下,……這些我都請子凡先編吧。另外,您考慮一下起個書名。
他也當即回復:
鴻飛難計西與東,可名:不計西東。
隨后又補了一句:
你賜個大名。
我依舊感到震動,這么多年來,他并沒有忘記要在故鄉出一本學術論著的初衷。“不計西東”寄托了他對往日崎嶇和一生歸宿的感慨,他要把一生漂泊的行蹤在故鄉留下一點紀念。
4
《西域鴻爪錄》是我們根據炳華老師生前表達的意愿而定名。他之前已有論文集《絲綢之路考古研究》《西域考古歷史論集》《西域考古文存》和上文提到的《尋找消失在沙漠深處的文明:樓蘭、鄯善考古研究》等,這本文集可說是那些論文集的繼續,我們搜集了他2008年之后未曾結集的文章26篇,成為一個序列。全書分為四個專題,代表了他近20年來對于西域考古、歷史的深入思考。其中“孔雀河青銅時代”是對于新疆地區在史前時代歐亞大陸文化交往問題上激濁揚清的個案探索,“絲路新探”則是他瀚海行腳數十年后從道路交通探索文明交流的宏觀總結,“西域斷想”是強調用考古資源探索西域地區民族、宗教、文化交融的方法指南,“學人情愫”是西域研究學術史承前啟后的回顧與前瞻,最后的三篇序言是其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擔任特聘教授期間為其指導的博士論文出版撰寫的序言,體現了教師這一職責薪火相傳的精神。
烏拉泊古城(即唐輪臺城)西南角(王炳華攝)
《西域鴻爪錄》更讓我感動的是,即使在疫情以來重病在身的幾年中,炳華老師還是不斷地發表新作。其中多篇是他在耄耋之年用生命的余溫嘔心瀝血的新篇。有幾篇大的作品,甚至和我有很大的關系。如《深心托豪素,倏忽六十年——記黃文弼先生一封談新疆考古的長信》,是在他重新找到與黃文弼先生的通信之后寫作的長文。本論集最終由新疆師范大學黃文弼中心列入“黃文弼中心叢刊”組織出版,并將這篇長文作為代序放在卷首,用以紀念黃文弼先生與王炳華老師代表的新疆考古先后的接力,我想一定是符合炳華老師意愿的。
還有《難忘李征》(上圖,寫于2024年),是他在看到我們整理研究他托付的李征遺稿之后,對浩劫之后共同為新中國新疆考古事業作出貢獻的一代人留下的血淚實錄;而《從孔雀河走向昆侖山》則是他在完稿之后,就直接寄來,發表在由我主編的《西域文史》中。
“采銅于山”的學術探索,是炳華老師留在他系列論文集中最重要的本色,在《西域鴻爪錄》中,可謂至老彌堅!
5
記得2月28日我回到烏魯木齊的那個時刻,在與黃文弼中心的同事一起接受炳華老師的遺物時,我接過王路力老師遞給我的炳華老師生前最后一本日記本,翻開扉頁,遒勁的筆跡讓我淚目:
二〇二四年七月三日,返烏魯木齊。當為最后一次與博格達相處相見了。雜記。
他把晚年西行烏魯木齊的小住稱作“返程”,最終也沒有離開新疆。
《西域鴻爪錄》這部記錄他最后歲月里的西域研究著作,也將使他與博格達同在!
2025/6/9,海德堡
原標題:《鴻飛難計西與東 | 朱玉麒》
欄目主編:舒明 文字編輯:吳東昆
來源:作者:朱玉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