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工智能的“理性算法”邂逅教育的“人文溫度”,一場關于未來人才培養方式的變化正在高校中悄然發生。近日,華東理工大學以“交叉創新 共鑄卓越 智啟未來”為主題,召開了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大會,圍繞數智時代的人才成長路徑,系統提出智慧工程教育(AIEEE)新范式,全面布局教育理念、教學體系與育人機制的系統重塑。
大會現場,華東理工大學創新創業學院正式揭牌。據悉,新成立的學院由原創新創業教育中心與工程創新實踐中心整合而成,聚焦工程創新與技術轉化,致力于打通科技創新與產業應用的“最后一公里”,探索“從企業出題、師生答題”到“項目孵化、成果轉化”的完整鏈條。通過本研貫通、課訓賽創一體化管理機制,學院力圖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打造一個跨學科、跨平臺、跨邊界的開放式育人平臺,為培養“強能力、善落地、寬視野、有擔當”的新一代創新創業人才提供堅實支撐。
創新創業學院啟動儀式
如何在人工智能成為“共事者”“共創者”的背景下,實現從“華理何為”“華理之為”到“華理有為”?華東理工大學給出了屬于自己的答案。該校副校長王慧鋒表示,AI既不是簡單的工具,也不應成為主導,而應作為教育的“賦能因子”,在“育人為本”的理念下,服務于價值引領與能力成長的有機統一。通過跨學科融合的培養模式、分層次的課程體系以及智能化教學平臺,學校正逐步構建起支撐未來人才發展的教育生態系統。
智慧工程教育示意圖
圍繞智慧工程教育的核心理念,華東理工大學提出了以“Education(教育范式重構)、Engineering(工程能力進階)、Evaluation(評價體系升級)”為支柱的三位一體改革路徑。這一系統性變革致力于全面提升師生在AI時代的核心競爭力與創新能力,形成“技術賦能師生教與學、多元實踐驅動技術向善應用、師生共進實現教育價值升華”的良性循環。學校將智慧教育理念深度融入專業建設與課程設置中,推動新技術與教育目標同頻共振。
據記者了解,近年來華東理工大學持續推動人才培養體系優化升級,逐步形成了“卓工、厚理、尚文”的專業格局。在本科階段,約半數學生參與交叉復合型培養模式,10%左右學生則加入本博貫通拔尖計劃、卓越工程師計劃、化學拔尖人才基地等高水平育人項目。在研究生階段,學校構建了“分類定制、層級遞進、交叉賦能、多維立體”的課程體系,依托“四融合”機制,實現學科、行業、人才、平臺的深度整合。聚焦七大關鍵領域,華東理工大學還與行業龍頭企業開展聯合培養專項,為產業輸送“高精尖缺”復合型人才。
大會還組織了多學科交叉的專題研討,參會專家學者圍繞“交叉創新提升拔尖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復合型碩博培養新模式”“智慧工程教育未來路徑”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與頭腦風暴,聚焦“學院何為”“學科何為”“教育何為”的本質命題,提出一系列富有洞見的實踐方案和理論探索。
記者:沈藝飛
編輯:邱彩紅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