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的熱,體感有什么不同?
南北方的高溫到底有何不同?
其實,受緯度差異、海陸分布、地形等各方面的影響,我國南北方的氣候差異較為明顯。就高溫而言,我國北方處于中緯度地區,受西風帶影響大,高溫天氣主要由西風帶高壓脊的控制引起;而南方緯度較低,高溫天氣主要受到副熱帶高壓的影響。南北方高溫在集中時間段、表現特征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
對于華北地區而言,通常在雨季前的6月至7月初更容易出現高溫天氣。這一時段北方的天氣表現為氣溫高、濕度低。例如此前承德日最高溫度破40℃時,空氣相對濕度不足20%,體感上十分干熱。進入7月后期,華北地區進入雨季,大氣濕度明顯增加,云量也會增多,容易出現濕熱天氣。例如天津進入8月份之后就不容易出現高溫天氣了,因為8月份空氣濕度大,雖然體感較熱,但實際溫度往往并沒有達到35℃。
6月23日,河北雄安新區遭遇高溫天氣,溫度計顯示室外氣溫超過40℃。圖片來源:網絡
南方一般在盛夏時段進入高溫季。高溫的形成除了受到副熱帶高壓控制之外,還與熱帶氣旋的活動密切相關。七月中下旬,雨帶北移到北方,這時候副熱帶高壓控制我國南方地區,并帶來海上的暖濕空氣,南方濕熱的高溫季就到來了。例如地處華南的廣東省,全省大部分地區7、8月份的高溫天數占全年的7~9成。
6月16日,南方電網廣西新電力集團荔浦供電局修仁供電所對10千伏修福旺線進行帶電作業。圖片來源:新華網
此外,從溫度的日間分布來看,北方大多數地區在經歷了白天的酷熱之后,夜間會迎來些許清涼,而南方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容易出現“夜間火爐”現象,即夜間最低氣溫常常達到28℃至30℃,再加上高達60%至75%的相對濕度,體感更加濕熱難耐。
“夜間火爐”的形成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有關,這里多江河湖泊,白天水汽蒸發旺盛,空氣濕度大,在副熱帶高壓的控制下,氣流下沉增溫,如同有一個“大鍋蓋”阻隔了高低層空氣的水熱交換,形成了日夜均為高溫高濕的環境。
北方高溫和南方高溫給人們帶來的體感也有很大區別。
一般而言,在相同溫度下,濕度越高,人感受到的溫度也越高。同樣達到了35℃的高溫天氣,在西北和華北是以晴熱、干熱為主;在華南相對濕度較大,以濕熱為主。干熱型高溫如果沒有太陽直射,人的體感溫度不會太高;但如果是濕熱型高溫天氣,當氣溫達到35℃、濕度達到50%以上時,人的體感溫度會超過40℃。
當前,全球正經歷著以變暖為顯著特征的氣候變化,而我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受其影響也更為顯著,升溫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1961年以來,每過10年,全國年平均高溫日數就要增加0.8天、高溫熱浪發生次數增加1.4次。在未來,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地區,極端高溫熱浪的發生次數都會進一步增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