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晨光漫過阿合奇農場的棉田。上午8點,新疆精河縣棉農葉新華已經走進棉田壟溝里。他弓著腰,撥開棉葉,翻過葉片背面查看棉葉是否有棉鈴蟲、棉蚜等蟲害。
視線掃過田壟間覆著薄膜的土壤,到澆灌的時間了,他在智能球閥管理APP上輕點兩下,遠處田埂邊的球閥發出“咔嗒”響,一股清水從球閥奔涌而出,瞬間浸潤了近旁的棉苗根系。
這看似簡單的操作背后,是精河縣近年來大力推進的智慧農業工程。在這片蓬勃生長的棉田之下,精河縣藏著的“科技密碼”正一齊發力——田壟間整齊覆蓋的地膜鎖住土壤墑情,智能球閥與縱橫交錯的精準滴灌帶如同脈絡,正依據棉株生長節奏精準輸送水分。在不遠處的精河工業園里,5G智能科技已深度融入服裝制造的每一道工序,讓這片土地的棉花故事有了更廣闊的延伸。
“數字棉田”里的豐收密碼
作為新疆優質棉核心產區之一,精河全年日照時間達2700小時,常年活動積溫穩定在3900℃以上,近三年平均達到4200℃。在這片土地上,科技讓光熱優勢加倍釋放。
“你看這地膜,目前這個季節我們灌水在里面,薄膜到了秋天自己就降解了,不用費力清理。”精河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推廣研究員張懷軍指著鋪在壟上的薄膜說到。
精河農業局技術推廣人員張懷軍正在介紹當地棉花種植情況 黃肖彤 攝
這是精河縣推廣的可降解地膜技術。“配合‘寬早優’種植模式與‘一膜四行’配置,實現寬等行種植、早播種、優選品種促進棉花早發早熟與優質高產。采用"寬早優"種植模式后,每畝棉田種植環節可節省種子成本15元、人工成本20元左右。”張懷軍說。
“今年八家戶試驗田新引進‘種肥同播’技術,將施肥、鋪管、覆膜、播種同步,更加省時省工,相比原有追肥模式更適合精河當地土質,協調土壤氮磷比的同時促進根系生長。”
張懷軍等人正在查看棉花葉片上的蟲害情況 黃肖彤 攝
技術的革新不僅體現在種植環節。在精河阿合奇農場,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讓傳統農業煥發新活力。精河阿合奇農場的棉農可通過手機APP操控智能球閥澆灌——每隔50米設置的球閥結合觀測技術,實現一鍵澆灌,大幅節省時間與人工。“用這個智能應用開關球閥澆多久、澆多少都能調,不用跑田間手動開關了。”葉新華說。這套太陽能供電系統還省去電費,讓他能管理更多棉田。
2024年,精河縣棉花總產量達近14萬噸,纖維長度普遍達30毫米以上。這些雪白的棉朵,正通過軋花廠的傳送帶成為皮棉送至棉花監管庫,棉花們在監管庫中等待交易。精河的一朵朵棉花為棉紡織產業鏈發展提供了優質源頭。
5G+機器人“織”就精河智造鏈
帶有枝葉等雜質的籽棉穿過高速管道將雜質分離,除雜后的棉花被機械臂送進紡紗機——40支(支:紗線的粗細水平單位)可染色棉線可在近乎無人干預下自動成型。目前在精河的工業園區內泓潤澤紡織廠的智能車間自動化程度高,主要環節無人值守,但仍需人工巡檢處理異常比如斷線處仍有人巡視。
泓潤澤紡織廠通過高速除雜后的棉花 黃肖彤 攝
上午10點,泓潤澤工廠內的巡檢工騎著輕便電動車掠過生產線,記者觀察到廠內目前的工人不多。“我們是一體化的機器,目前廠里幾位工人他們會騎著車仔細觀察是否有棉線斷掉,只要發現便及時接上。”泓潤澤紡織廠廠長單演武說。
“不同于其他紡織廠紡出的短紗線會有上漿工序附著一層膜。我們采用的氣流紡棉紡織機器生產的40支高支紗線纖維排列更緊密,氣流紡直接通過氣流將纖維凝聚成紗,省去了傳統環錠紡的粗紗到細紗的多道工序,減少對漿料的依賴,下游企業可以隨意染色加工。”單演武說。泓潤澤紡織廠是精河第一家可生產40支紗線的紡織廠。棉線從32支到現在的40支,精河實現了棉線技術上的突破。
泓潤澤紡織廠氣紡紗機器 黃肖彤 攝
“我們雖然還沒正式投產但是已經收到來自日本、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家的預定單。”單演武說。在收到大量預定單的同時泓潤澤紡織廠的業務范圍正在擴大,單演武透露紡織廠最快在今年年底的二期工程會再上一套目前工廠的設備,并且還會加上織布板塊,形成一體化產業鏈。目前泓潤澤紡織廠正在24小時運轉調試設備幾個月后正式投產。
11點,走出泓潤澤紡織廠,在工業園區內,連霍高速的另一側,相距5公里的地方便是維郎服裝廠。走進維郎服裝廠,在工廠的紡織區前,生產數據看板電子大屏正實時跳動著物料供應、生產進度、作業效率等數據,一目了然。
維郎服裝廠廠長鄧紅林正在介紹生產數據看板 黃肖彤 攝
“根據訂單以及大數據排產,工廠日均產量500-700套件,全年總產能穩定在二三十萬件。”維郎服裝廠廠長鄧紅林說。
維郎服裝廠車間建立的5G智能制造系統倉儲模型和配送模型,實現了工廠的最小庫存積壓與高效材料配送。通過動態測算產線實際產能同步拉動物料精準配送,實現倉儲與配送全流程可視化管控。
每位員工的工作數據平板都會統計并上傳至大屏。“數據統計讓廠子知道我適合哪個崗位,就會調崗。”工廠的員工比合依夏?阿克勒說。”
工廠內工人們腳下一刻不停,AGV搬運機器人(自動導引搬運車)載著坯布穿梭。每當工人完成裁剪縫制工作,只需輕按面前的平板按鍵,AGV搬運機器人便會將工人縫制好
的衣片精準送入CTU料箱機器人(料箱搬運機器人)中。
AGV搬運機器人正沿著路線搬運貨物 黃肖彤 攝
AGV搬運機器人和CTU料箱機器人正在接駁貨箱 黃肖彤 攝
車間CTU料箱機器人與AGV搬運機機器人的引入,生產運營效率可提升30%,同時管理成本壓縮大約20%,實現降本增效的良性循環。
比合依夏?阿克勒說:“不用起身送貨取貨,材料由機器人送來,完工后機器人取走送往下一環節,省去來回跑動,效率自然提高。”
"做擅長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收入也增加了。"比合依夏·阿克勒一邊說著,一邊輕踩腳下的踏板,縫紉機隨即自動走線。完成工作后,她在平板上輕輕一點,系統便會根據實時產量數據和個人工作進度,可靈活安排休息時間。
維郎服裝廠工人正在把縫制好的衣片放入AGV機器人料箱中 黃肖彤 攝
“數字化系統讓崗位技能門檻大幅降低“簡單工序比如拼接布料、縫制松緊帶,新人經過幾天的培訓即可上崗”鄧紅林說。“殘障人士也可以操作我們的縫紉工具,只要腳能踩踏板,手能操作縫制,我們歡迎所有愿意來我們維郎服裝廠的人來廠上班。”
維郎服裝廠內的員工可以通過階梯式培訓逐步掌握復雜工序,50名員工就能支撐起高效運轉的生產線。
然而,即便擁有高效智能的生產系統,精河棉紡織企業仍需面對嚴峻的外部挑戰。鄧紅林坦言行業正面臨挑戰:"美國市場刻意壓價,加上東南亞低價競爭,很多企業被迫降低品質應對。"為突破這一困局,維郎采取雙軌策略。
依托目前自主研發的數字化管理系統優化全流程。從智能排產到AGV自動配送,這套系統將生產效率有效提升使得減少庫存積壓,可有效緩解部分成本壓力。另一方面,調整物流通道,由于美國對中國棉花的進口限制,維郎選擇通過成熟的上海轉運體系,貨物經馬六甲海峽發往歐洲。精河縣毗鄰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兩大口岸的地理優勢,為未來拓展中亞市場預留了戰略空間。
精河縣棉花產業鏈的每個環節,都因科技注入而提質增效。種植端靠可降解地膜、智能灌溉等技術,棉花總產近14萬噸且纖維長度在30毫米以上”。加工端以氣流紡技術突破高支紗線生產,引來多國訂單。制造端借5G+機器人提升效率,維郎服裝廠50人即可支撐年二三十萬件服裝產能。通過科技賦能各環節,精河棉紡織產業形成28.8萬錠棉紡產能與130萬件年服裝產量的規模。2025年精河紡織企業預計年產值達2.6億元以上、預計帶動相關就業200余人。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宋鎮東
(本文為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實踐課堂——“發現·記錄大美新疆”實踐成果 指導教師:張喜棟 劉婷婷 馬嫻)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