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完的食物,放在塑料餐盒里,第二天用微波爐再熱一下,這件事看起來再平常不過了。
但是研究發現,即便使用的是可以用于微波爐加熱的PP材質(聚丙烯)塑料,加熱3分鐘,每平方厘米的塑料餐盒就可以釋放幾百萬到幾十億個微塑料顆粒。
不僅僅是用微波爐加熱食物。塑料瓶裝的礦泉水、嬰兒用的塑料奶瓶、茶包、海綿洗碗布,這些極其常見的物品,都可能釋放大量的微塑料顆粒。
微塑料到底是個啥?面對如此眾多的微塑料來源,我們該怎么辦?
微塑料是什么?
相信大部分人對“塑料污染”已經非常熟悉了,相比之下,微塑料(microplastic)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最早是在2004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的。研究者發現海洋環境中的塑料污染物不會消失不見,而是變成了更小尺度的,肉眼很容易忽視或者壓根看不見的微塑料顆粒。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的說法,一般把粒徑在5毫米以下的塑料顆粒稱為微塑料。美國大氣與海洋管理局(NOAA)的研究者,還把微塑料進行了更細致的劃分,0.2到2毫米的,屬于小型微塑料,2到5毫米的,屬于大型微塑料。
隨著研究的深入,后來的研究者們也對0.2毫米以下,甚至是0.1微米以下的微塑料顆粒進行了研究。
但無論怎樣劃分,微塑料的核心特點就是小,再加上它們的成分是塑料,很難被分解,所以能夠隨著洋流,甚至是大氣環流進入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從南北極到熱帶,從馬里亞納海溝到珠峰峰頂。
當然了,它們也可以直接或者間接攝入人體及生物體,帶來風險。
比如,被扔到海洋中的塑料可能會破碎產生大量微塑料,這些微塑料被濾食性浮游動物直接攝入身體里,有些微塑料進入身體之后很難被排出,于是就在浮游動物身體里富集。當這些浮游植物被更高營養級的小魚小蝦吃掉之后,會在它們體內富集,最終進入人類,或者其他高營養級的捕食者體內。
人體中的微塑料
目前,人類身體里的微塑料已經“無處不在”了。
根據2024年發表的一篇綜述,指出微塑料在人類的心血管、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生殖系統、淋巴系統、泌尿系統等多個器官系統中檢測出了微塑料。
人體中微塑料的分布
另外,在母乳、糞便、尿液等生物樣本中也檢測到了微塑料。
影響微塑料毒性的因素很多,包括微塑料本身的成分、形狀大小以及它們暴露在環境中所吸附的物質。
微塑料對生物體的損傷也可以體現在很多層面上,比如,從細胞層面上,它可能引起氧化應激反應,造成細胞層面的蛋白質以及DNA損傷。
在對體外培養的器官組織實驗中,微塑料會引起代謝紊亂、免疫反應、對神經系統、生長發育可能也會有不利的影響。
從生物體層面上,長期接觸微塑料的工人更容易患上慢性呼吸道疾病。研究者也在肝硬化組織、患有炎癥性腸病的患者糞便以及主動脈夾層血栓樣本中檢測到較多微塑料的存在,這表明微塑料可能跟諸多慢性疾病有關。
當然了,對于微塑料的毒理研究主要是基于對體外培養組織進行的,它們在人體中究竟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確認,但作為普通人,我們也可以早早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減少體內微塑料的含量。
想做到這一點,我們要先搞清楚,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微塑料來源。
微塑料來源
·微波爐加熱塑料餐盒
2023年一項研究發現,用微波爐加熱聚丙烯塑料(PP)餐盒,會產生大量的微塑料和納米塑料(這篇文章中的納米塑料定義為小于1微米)。
在大火加熱3分鐘后,每平方厘米塑料餐盒釋放的微塑料顆粒高達422萬個,釋放的納米塑料更是達到了21億個。
左圖為粒徑大于1微米的微塑料顆粒釋放情況,右圖為納米塑料顆粒釋放情況
值得說明一下,實驗中所使用的餐盒材質是PP塑料,是允許放入微波爐加熱的塑料類型。這種塑料依然會釋放這樣多的微塑料顆粒,還是讓人比較意外的。
除了模擬微波爐加熱,這篇文章中還研究了塑料容器在常溫、低溫、高溫條件下儲存食物過程中釋放的微塑料顆粒。
結果發現,PE材質的食品袋和PP材質的餐盒存放食品都會有微塑料釋放。相比之下,在冷藏環境中會比室溫條件下的釋放得要少。PP材質的餐盒釋放的微塑料也比PE食品袋要少。
基于這項研究的結果,如果有沒吃完的食物,最好使用陶瓷碗、玻璃碗存放。如果只有塑料制品可選,最好放在PP材質的餐盒里,而不要直接用食品袋儲存(一般的食品袋是PE材質)。
用微波爐加熱食物的時候,最好把食物轉移到陶瓷碗、玻璃碗中,雖然吃完了要洗碗,但是能減少微塑料的攝入。
·嬰兒塑料奶瓶
孕婦和嬰兒是微塑料的敏感人群,2021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嬰兒糞便中的微塑料濃度中位數達到了成年人10倍以上。研究者認為,這意味著嬰兒的年均微塑料攝入量比成年人要高。
嬰兒的微塑料攝入來源,或許從2020年的一項研究中可以找到端倪。這研究發現,塑料奶瓶是嬰兒一個重要的微塑料來源。在1歲以前,嬰兒通過PP材質的塑料奶瓶攝入的微塑料顆粒為14600個到455萬個不等。這個統計還沒有算上硅膠咬嘴釋放的微塑料顆粒。
面對這個情況,最好的選擇是給孩子用玻璃奶瓶,但玻璃奶瓶確實有一些缺點,比如它們更容易被打碎,而且比較重,需要大人全程輔助,會有點“廢家長”。
·塑料瓶裝水
塑料瓶裝水、飲料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喝,它們同樣是微塑料的來源之一。
2018年的一項研究,從中國、美國、巴西、印度等9個國家購買了11個國際大品牌的塑料瓶裝水。結果93%的瓶裝水中都檢測出了微塑料,平均每升瓶水中粒徑大于100微米的微塑料顆粒有10.4個,小于100微米的微塑料顆粒大約有325個。
但2024年1月發表的一項研究,又將這個數值提高了好幾個數量級。這項研究調查了美國市面上3個常見的礦泉水品牌,并且將100納米(即0.1微米)以下的塑料顆粒也納入了檢測范圍,結果發現每升瓶裝水中的微塑料+納米塑料顆粒在24萬個,其中90%都是粒徑在1微米以下的塑料顆粒,之前的研究大大低估了微塑料的含量。
這項研究還發現,雖然大部分瓶裝水的水瓶都是PET材質的,但是瓶裝水里的微塑料顆粒遠不止PET塑料這一種,說明瓶裝水在生產過程中,可能還存在其他的微塑料污染源。
美國市場上三種常見品牌礦泉水中微塑料顆粒類型
所以,少喝塑料瓶裝,不僅僅能減少塑料垃圾污染,同樣也能減少我們攝入的微塑顆粒。
·茶包
很多酒店提供的茶葉往往是茶包的形式。它們也是微塑料的重要來源。如果你使用的是無紡布茶包,很遺憾,它的材質也是塑料的。
文章發現,使用95攝氏度的開水沖泡一次茶包,就可以釋放出11.6億個微塑料以及31億個納米塑料,這個數量是非常驚人的。
茶包上的塑料纖維以及掉落的微塑料顆粒
好在這個來源很容易掐斷,直接使用散裝茶葉就行了。雖然容易喝到茶葉,但也能減少不必要的微塑料攝入。
·海綿洗碗布
2024年發表的一篇文章發現,平時我們洗碗海綿洗碗布,同樣是一個潛在的微塑料來源,這些海綿跟餐具摩擦破損之后,每克可以釋放650萬個微塑料顆粒。
所以,在你洗碗的時候,建議在用海綿洗碗布清洗之后,再用清水沖一沖,去掉可能殘留在餐具表面的微塑料顆粒。
不必過度恐慌
雖然前面提到了大量的微塑料來源,幾乎是防不勝防,我們對此也不必過于擔心。
前面提到的關于茶包的研究,研究者也指出,茶包中產生的微塑料顆粒并不會造成急性毒性風險。世界衛生組織也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微塑料顆粒都能被人體吸收,很多會直接隨著糞便排出體外。
對于微塑料顆粒在人體中的吸收率,以及吸收的微塑料到底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人體健康, 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確認。
而在更具體的研究成果出來之前,我們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盡量減少微塑料的攝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