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民國畫作品《中華泰山》
說起張志民,他在齊魯大地,乃至在全國美術界,還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張大石頭”。這個名字的背后,有一段浪漫的故事。
那是上世紀80年代初,張志民從位于濟南市的山東藝術學院畢業后留校任教,給進修班的學生當班主任。“班里的學生都來自社會,年齡都比我大,我們關系處得很好,晚上經常一起喝酒。”張志民回憶說,有一天晚上,他喝完酒跟學生們一起回學校,路過千佛山腳下時,突然被一塊石頭絆倒。“那晚的月亮很好,皎潔的月光灑在石頭上,讓我覺得那塊石頭很美,特別是石頭上的花紋,像極了一幅傳統水墨畫。于是我便提出要把它帶走收藏欣賞。”石頭很大,張志民在學生的幫助下,把它運回了宿舍。第二天早上,學生們去張志民宿舍看到了這塊石頭,感覺比昨天晚上看到的還要美。大家都覺得這塊石頭跟張志民有緣,便開玩笑喊他“大石頭”。叫著叫著,這個名字就流傳開了,于是張志民就有了“張大石頭”的筆名。以至于現在,知道“張大石頭”的比知道“張志民”的還要多。
張志民國畫作品《外師造化》
“張大石頭”,這個緣自千佛山、伴隨張志民一生的筆名,注定了他與濟南的不解之緣。作為一名在濟南生活了近半個世紀的藝術家,張志民時刻關心著濟南的發展。他不遺余力地通過藝術創作來宣傳山東、宣傳濟南。2001年,他為山東大廈創作的《鵲華浴雪圖》,至今還作為展現濟南歷史文化景觀的代表作,懸掛在山東會堂的會議室中;他以千佛山為主題創作的國畫《歷山詩話》,就懸掛在著名的北京京西賓館的顯著位置。
作為一名有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的藝術家,張志民的藝術創作不僅聚焦于雄偉高大的泰山,還有支離破碎的“北山”。他不僅要為祖國山河立傳,還要為祖國山河吶喊。于是,“北山”,成為了他的一個重要藝術符號。
“北山系列”作品淋漓盡致地彰顯了張志民的藝術主張——“為山河吶喊”。蒼茫的群山、悲哀的石頭、垂頭喪氣的煙嵐,無助地靜靜忍受著挖掘機的戕害……這些畫面令人震撼,并帶給人們對于處理大自然關系的反思。在其中幾幅作品的落款中,張志民更是旗幟鮮明地署名“保衛大自然志愿者石頭同志”“環保志愿者張大石頭”。
如今,“北山”已成為張志民和他的學生們、畫友們的精神坐標,有人將他們稱作“北山畫派”。“實際上我們現在還當不起這個稱號,但我們可以把孕育‘北山畫派’當作一個努力的目標。”張志民說。
在張志民的眾多作品中,有一幅作品的出鏡率頗高,這便是懸掛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的《中華泰山》。這幅800cm×300cm的巨制,將莊重大氣的國家殿堂風范與浪漫詩意的中國畫寫意精神完美融合,是充分體現時代精神和中國文化特色的代表之作。
“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在張志民的心目中,泰山是神山,是圣山。“好多專家把泰山比作‘山中之孔子’,孔子是圣人,泰山就是圣山。我覺得這個比喻很貼切。無論是古代帝王封禪泰山的行為,還是由泰山文化生發的各種民間信仰,都飽含著國人對泰山的崇敬。”基于這個認識,在為人民大會堂畫泰山之前,張志民就定了一個創作基調:一定要畫出泰山的正大氣象,整幅畫面從氣場上就要表現出中華民族所崇尚的浩然正氣。
考慮到泰山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分量,張志民決定從俯視的角度來進行創作。“畫家構思的角度應該站得高一點,從類似于航拍的視角去創作,讓觀者在欣賞這幅畫時有一種鳥瞰的體驗,就像坐在飛機上往下看,體會到‘蕩胸生層云’的感覺。”他說。
版面欣賞
文/湯啟衛;孔龍,來源:中國城市報)
藝術家簡介
張志民,號張大石頭,1956年2月生于山東陽信。山東藝術學院原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原理事、中國畫藝委會委員,山東省政協第十一屆常委、省政協教科文衛體主任,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原副主席,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畫學會副會長,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國家畫院張志民工作室導師,中國文促會國畫院研究員,中國長城書畫院副院長,山東畫院藝術顧問,全國優秀教師,山東省首批齊魯文化名家,山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第六屆山東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第三屆山東省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及美術分委會委員,全國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美術與藝術設計分委會委員,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客座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