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下午,廣東省佛山市舉行基孔肯雅熱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
據介紹,7月8日,佛山市順德區主動監測發現一起輸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熱疫情。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蚊蟲叮咬傳播。對此,我們主動擴大搜索范圍,加強對既往相似癥狀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和檢測。截至7月19日,全市累計報告確診病例1873例,其中順德區1790例,主要集中在樂從、北滘、陳村鎮;禪城區49例,主要集中在石灣鎮、祖廟、張槎街道;南海區34例,主要集中在桂城街道。所有病例均為輕癥病例,無重癥和死亡病例,已有720例痊愈。
佛山市委、市政府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
疫情發生后,佛山市委、市政府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組建了疫情防控指揮部,統籌衛健、疾控、城管、教育、商務、住建、交通運輸等部門力量,在國家和省疾控局專業指導下,迅速開展防控工作。
一是全面精準開展疫情防控,科學劃定防控范圍,第一時間組織力量,開展重點地區大排查,省、市、區、鎮、村五級聯動,“一村一策”加快精準處置,兜住風險隱患點;
二是全市統籌醫療資源力量,落實早檢測、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準備了充足的定點救治醫院、醫療床位和檢測試劑,全面培訓提升醫務人員的防控意識和救治能力,確保患者得到及時規范有效治療,全力守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三是全域推進愛國衛生運動,聚焦環境衛生整治、孳生地清理、成蚊滅殺三大重點措施,組織專業人員入戶滅蚊,90%的疫點村居已由高風險降到中風險以下,其中33%已降到安全水平;
四是全方位宣傳動員,向廣大黨員干部發出倡議,各區發布告全體市民書,號召全體黨員、企事業單位職工、廣大群眾,齊動手、齊滅蚊,廣泛開展科普宣傳,增強全民健康意識和防控能力。
據介紹,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伊蚊(俗稱花斑蚊)叮咬傳播,在廣東,主要是通過白紋伊蚊叮咬傳播。這個疾病早在1952年在非洲被發現,目前,全球已有100多個國家報告過這個疾病,主要分布在東南亞、非洲、歐洲和美洲的部分地區。
基孔肯雅熱典型的臨床表現
剛開始:通常以發熱最先出現,隨后出現關節疼痛等癥狀,疼痛多出現在腕關節、膝關節、踝關節、指關節等小關節;
2至3天后:會出現皮疹,多為斑丘疹,皮疹可出現在四肢或全身,一般3至5天就退疹。
整個病程通常持續5至7天,絕大多數患者病情較輕,個別患者關節疼痛可持續2至3個月,甚至更長。
目前,廣東發現的病例均為輕癥,但我們同時也需要關注新生兒,65歲以上的老年人,特別是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基礎疾病的慢病患者,這些人群一旦感染基孔肯雅熱容易出現并發癥,請及時就醫。
預防基孔肯雅熱,關鍵是滅成蚊、清積水、防叮咬
一滅成蚊,在家或通過家用的各類滅蚊藥物,如電蚊香、滅蚊片,滅蚊噴霧罐等滅蚊。
二清積水,也就是清除生長伊蚊(花斑蚊)產卵的地方。伊蚊(花斑蚊)是依靠在各類小型積水容器中產卵繁殖,產生幼蟲。在家庭內常見的孳生地,包括水生植物(如萬年青、富貴竹、綠蘿等)的栽培容器、花盆底部的托盤、屋頂存在積水的各類容器等等,在戶外主要是有積水的各類容器。通過翻盆倒罐清除各類積水,消除蚊蟲孳生環境,就可以有效地減少蚊蟲孳生。
三防叮咬。家庭住宅可安裝紗門、紗窗,睡眠時使用蚊帳;在戶外活動時,穿淺色長袖衣褲,涂抹避蚊胺等驅蚊劑。
據介紹, 為加快基孔肯雅熱病例的篩查和診斷,做到早發現、早診治,佛山全市核增了35家醫院可開展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檢測項目。市民如果出現發熱、關節疼痛或皮疹等癥狀,請及時前往正規醫療機構就醫。各醫院設置了專門的留觀區域,為就診等候結果的市民患者提供便民服務。
資料來源:佛山市新聞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