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針對美國宣稱要對購買俄羅斯能源產品的國家實施所謂“二級制裁”,印度石油和天然氣部長哈迪普·辛格·普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應說,印度有權決定采購何地的能源,且不會屈從于美國的威脅。
哈迪普·辛格·普里:
更重要的是,印度始終明確強調自主決定從哪里進口,因為印度政府對本國消費者負責。
俄羅斯是當前全球主要的能源供應國之一,每天生產原油約900萬桶,這大約相當于全球日產量和消費量的10%。假如來自俄羅斯的能源供應退出國際市場,會出現兩種可能,要么世界上(除俄羅斯之外)的地區減少能源消費,這意味著在某些國家冬天無法使用暖氣,夏天沒法使用空調,一些交通運輸會停止。減少能源消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如果你不能接受減少消費,那么就需要從俄羅斯以外的能源供應方購買產品,這意味著能源價格將出現飆升。
長期以來,“制裁”被美國視作“介于外交與戰爭之間”的手段和工具。美國格信律師事務所統計數據顯示,特朗普的第一個總統任期內,累計實施的各類制裁措施超過3900項,創下此前歷屆美國政府制裁頻率的最高紀錄。
然而歷史經驗表明,制裁與封鎖無法帶來和平。冷戰時期的美蘇對峙、美國與古巴及委內瑞拉等國持續延宕的緊張關系,以及當前亟待解決的烏克蘭危機與伊核問題等,都印證了無理的制裁和打壓只會導致雙輸乃至多輸,并沖擊國際政治經濟秩序。
此外,“制裁”常被美國用作脅迫各國“選邊站”的外交工具。2022年,美國就曾以與伊朗開展石油貿易為由對印度企業實施制裁。正如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杰弗里·薩克斯所說,二戰以來美國對外政策的核心邏輯始終是“要么與美國為伍,要么與美國為敵”。
至于美國新近拋出的所謂“二級制裁”威脅,其核心仍是維護美國私利,甚至不惜擾亂全球能源市場供應秩序。不僅無助于化解現有危機,反而可能催生新的混亂。
原標題:《印度回懟美國所謂“二級制裁”:買誰的能源我們說了算!》
欄目主編:施薇 文字編輯:盧曉川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國際在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