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簽了,埃及也簽了,美國要慌了。原本還在觀望的國家,這下全坐不住了。從東盟十國到中東六國,再到現在的32個國家,咱們的本幣互換和貿易本幣結算協議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規模都飆到4.5萬億人民幣了。
簡單來說,就是兩國央行先談好一個額度,比如中國和巴西簽了1900億人民幣換1570億雷亞爾的協議,以后買東西的時候,直接用各自的錢結算,不用再倒騰美元了。
以前企業做外貿,得先把人民幣換成美元,再用美元換成對方國家的貨幣,這中間匯率波動一下,利潤就縮水不少。
現在好了,直接用本幣結算,匯率風險和手續費都省下來了。就拿巴西的大豆出口商來說,以前賣給中國100萬美元的大豆,要是趕上美元貶值3%,到手的錢就少了3萬,現在用雷亞爾和人民幣直接結算,報價的時候就把錢算死了,再也不用擔心美聯儲加息降息的折騰。
這事兒對美國的沖擊可不小。美元霸權說白了就是美國能通過印鈔票薅全世界的羊毛,別的國家想買石油、糧食這些硬通貨,都得先換成美元。
現在越來越多國家用本幣結算,美元的需求就少了,美國這“印鈔機”的威力自然就打折扣。更讓美國頭疼的是,他們以前動不動就用美元結算體系當武器,制裁這個凍結那個,現在人家繞開美元玩了,美國的制裁大棒就掄空了。
比如阿根廷,前陣子美國施壓讓他們終止和中國的本幣互換協議,結果阿根廷直接回懟:“你能給我提供同樣的流動性支持嗎?”美國啞巴吃黃連,只能干瞪眼。
從東盟到中東,從拉美到非洲,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本幣結算的圈子。東盟十國早就開始玩本幣結算了,印尼、泰國、馬來西亞這些國家之間貿易,直接用各自的貨幣,連美元都懶得搭理。
中東的沙特、阿聯酋更絕,直接用人民幣結算石油貿易,這可是以前“石油美元”的核心地盤。埃及因為美元短缺,和中國簽了180億的互換協議后,外匯儲備安全多了,再也不用擔心美元不夠花。
這些國家為啥這么積極?說白了,就是不想再被美元牽著鼻子走。美聯儲一加息,全球資本市場抖三抖,新興市場國家的外匯儲備縮水、債務壓力增大,這種苦頭他們吃夠了。
現在有了本幣結算,就相當于給自己建了個“金融避風港”,美國的貨幣政策再怎么折騰,影響也小多了。
美國當然不會坐視不管,他們又是加關稅,又是施壓盟友,試圖維護美元霸權。可效果一般。
比如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高額關稅,結果自己國內通脹反而漲了1.5個百分點,逼得美聯儲把利率加到6.5%,企業融資成本飆升,股市暴跌。
更打臉的是,美國國債的外國持有比例從30%降到了22%,資本外逃規模創了1987年股災以來的新高,美元指數跌破100點,這可是實實在在的信任危機。
反觀咱們的CIPS系統,覆蓋了180個國家,2025年處理量增長了45%,越來越多的跨境交易開始繞開SWIFT。沙特用人民幣結算石油,巴西推出人民幣計價鐵礦石期貨,這些操作都在挖美元霸權的墻角。
有人可能會說,美元還是全球主要儲備貨幣,占比57%呢,一時半會兒垮不了。這話沒錯,但趨勢已經很明顯了。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多元化外匯儲備,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額從2019年的1.9%漲到了2024年的4.5%,成了第四大支付貨幣。
更關鍵的是,越來越多的大宗商品開始用本幣定價,石油、鐵礦石、糧食這些硬通貨,以前只能用美元買,現在可以用人民幣、雷亞爾、盧布等貨幣結算。
當然,人民幣國際化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咱們的金融市場深度和開放度還不夠,CIPS系統和SWIFT比起來還有差距。
但只要咱們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繼續推動“一帶一路”合作,擴大本幣結算的朋友圈,假以時日,人民幣的國際地位肯定會越來越高。
美國現在越是折騰,反而越加速了美元霸權的衰落。畢竟,在這個多極化的世界里,誰也不想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
總的來說,本幣互換和貿易本幣結算協議的擴大,是全球經濟多極化的必然結果,也是各國追求金融自主的必然選擇。美國再怎么慌,再怎么折騰,也擋不住這個趨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