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6日,美國一架B-29轟炸機悄然飛抵日本廣島上空,隨后,投下了一顆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
這顆原子彈,重量達4噸,而爆炸當量則相當于1.5萬噸。
所以,盡管“小男孩”原子彈并沒有落到地面,而是在距離地面的580米空中就發生了爆炸,但依然讓廣島天崩地裂,僅在當日,就有超過七萬人因為核爆死亡。
不過,針對這次核爆,日本高層當時的反應卻十分奇怪,甚至有些離譜。
為啥要扔原子彈
在廣島原子彈爆炸之前,日本軍國主義其實已經是窮途末路,尤其是在當年的5月,隨著法西斯德國的投降,日本內部已經意識,除了投降,似乎無路可走了。
畢竟因為多年來的戰爭,日本軍國主義已經讓底層人民生不如死,要是再強行頑抗下去,問題將會越來越多。
不過,意識到只能投降,和心里愿不愿意投降,是兩碼事。
當時的日本高層,依然存在有不惜一切代價死扛到底的思想存在,“一億玉碎”就是這幫人弄出來的口號。
但與此同時,也有看清現實的人,不過這部分人雖說明白只剩下投降這條路可走,可怎么投降、用什么方式投降,是當時爭論的焦點。
這其中,有一點是當時的日本高層普遍認同的,那就是不管怎么說,都無法接受無條件投降。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就開始想辦法,去尋找如何才能“體面投降”的路子,找來找去,日本就找上了蘇聯。
日本當時的想法是,把1905年簽署的日俄《樸茨茅斯條約》給主動廢除了,以示自己的誠意,然后請蘇聯站在中立的角度,來當一個調停人,具體調停日本投降的事情。
在日本看來,自己的這個想法,絕對是“誠意滿滿”。
為什么呢?很簡單,《樸茨茅斯條約》的主體內容讓日本獲得了不小的利益,比如其中就有這么一條:
俄羅斯政府允將庫頁島南部及附近一切島嶼,并各該處一切公共營造物及財產主權,永遠讓與日本政府;
而廢除該條約,就意味著日本要把吃到嘴里的利益給吐出來,這也就是當時日本窮途末路了,否則是絕對不會開出這種條件的。
帶著這份誠意,日本信心滿滿的找到了蘇聯,在他們看來,除了這份誠意會打動蘇聯之外,因為日本在蘇德戰爭中的“不插手”,間接成就了蘇聯的最終勝利,因此這么論起來,那蘇聯是欠了自己一個天大的“人情”,因此必然會答應日本的請求。
那么,蘇聯當時是作何反應呢?
簡單來說,就是蘇聯把日本給耍了,蘇聯方面當時表示,反正《蘇日中立條約》還在有效期(1946年4月到期)之內,所以你們(指日本)不用著急,大可放寬心。
但在背地里,蘇聯與盟軍卻正在頻繁接觸,所謂的讓日本放寬心,只不過是敷衍而已。
而日本呢,卻覺得一定是自己的誠意打動了蘇聯,因此讓蘇聯居中調停、以便自己能“體面投降”的想法,便愈發堅定。
而就在日本自以為是時,當年的7月26日,中、美、英三國,聯合發布的《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迅速無條件投降。
到了這個時候,日本自然明白,留給自己的選擇不多了,甚至可以說是沒有了,但日本依然覺得不服氣,哪怕是中、美、英三國聯合發布的《波茨坦公告》,其在經過內部討論后,決定做“藐視處理”。
其實到這種地步,日本仍有這種想法,還是因為對蘇聯抱有幻想,但問題是,這么明目張膽的“藐視處理”,美國肯定不愿意。
既然你不識抬舉,那啥也別說了,扔原子彈吧。
到底是不是原子彈
為了扔這顆原子彈,美國在此之前做了不少準備工作。
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在廣島原子彈爆炸之前的東京大轟炸,也可以算是美軍的準備工作之一。
之所以這么說,有兩個原因。
首先,在執行東京大轟炸的同時,有一批駕駛B-29轟炸機的美軍飛行員,就接受了一項秘密訓練,這批飛行員只知道自己將來會去海外執行任務,但具體的任務情況均不清楚。
而訓練的內容,更是主要原因。
第一,是在訓練時,把轟炸機上的所有不影響飛行的物件全部拆除,第二,是本可以裝載10噸炸彈的彈倉,每次訓練只攜帶一枚炸彈,此外對炸彈的投擲也有嚴格要求。
還有就是,東京大轟炸期間,美軍800多架B-29轟炸機,不斷穿梭在距離高達2000公里以上的區域內飛行,并對日本六十多個城市逐一轟炸,正所謂熟能生巧,持續執行這種遠距離轟炸任務,都為之后投擲原子彈做足了準備。
最終在當年的8月6日,攜帶著一枚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的轟炸機,飛抵廣島上空。
廣島這個地方,在當時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軍工城市”,大量的日本士兵就是從這里出發,前往中國、朝鮮等地實施侵略,而對于美軍飛機,這里的人并不陌生。
加上在此之前,美軍已經連續數天進行飛行演練,因此,在當天天空中又出現了三架美軍飛機時,有不少人甚至還仰著頭觀看。
而這三架轟炸機,有一架攜帶了原子彈。
整個投擲過程很快,從當天的8點14分17秒(東京時間)美軍轟炸機抵達,僅60秒后“小男孩”便啟動了投擲,之后,美軍飛機迅速俯沖并拐彎,45秒之后,原子彈爆炸。
爆炸造成的傷亡數據就不贅述了,單來說說在得知廣島核爆之后,日本高層的反應。
在接到廣島核爆的報告后(當然不用報告也知道了,畢竟聲兒太大),日本高層主要的爭論有兩點。
第一,美國人扔的這個東西,到底是不是核彈?會不會并非原子彈,而只是一種新式的、威力較大的炸彈?
這個疑問在今天看來,自然是十分可笑的,但在當時,還真有一定可能。
為啥呢?很簡單,雖說廣島核爆造成的損失和傷亡加大,當天就有數萬人死亡,外加房屋建筑盡毀,但要知道在此之前,也就是1945年的3月9日、10日,由美軍少將李梅主持的東京大轟炸,對日本造成的損失和傷亡也不小。
具體數字,是26.7萬建筑被毀,8.7萬人死亡,另有超過10萬人被燒成重傷。
之后在5月份,李梅少將又對東京展開兩次轟炸,這兩次轟炸同樣效果驚人,加上3月份的那一次,日本共有14萬人的傷亡,炸到最后,連美軍都覺得,東京已經成了“死城”,沒啥再炸的價值了。
正因如此,雖說廣島傷亡不小,但畢竟有東京的例子在前,所以日本高層仍然覺得,這可能是美軍研制的新式炸彈而已。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這么看,還有一部分人認為,這也許可能真的是原子彈,但隨之而來,就出現了新的疑問。
賭美軍只有一顆
這個疑問,就是有人認為,美軍的原子彈到底有幾顆?會不會只有這么一顆?
而經過討論和分析,認為美軍只有一顆原子彈的聲音慢慢占據了上風,時任日本海軍軍令部總長的豐田副武(侵華日軍甲級戰犯)就在會議上信誓旦旦的說,說破大天,美國也只有這一顆,扔了就沒了。
隨著這種看法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慢慢地,日本高層在當時就形成了一個觀點。
這個觀點,就是認為既然美國只有這么一顆原子彈,那么就沒什么好怕的,東京大轟炸都挺過來了,現在只要堅持住,就沒什么能夠阻止日本了。
而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日本依舊幻想著“體面的投降”,而不是無條件投降。
更可笑的是,日本當時還有人建議,既然美國已經使用了原子彈這種武器,說明其亮了最后的底牌,這個時候,更應該利用這種時機,好好的去談投降條件。
但很快,日本的幻想徹底破滅了。
1945年8月8日,蘇聯正式向日本宣戰,緊接著在9日零時10分,蘇軍百萬大軍分四路出發,向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
而這就意味著,蘇聯出兵了,日本寄希望于蘇聯調停的幻想,也因此破滅了。
同時,還是在蘇聯出兵的這天上午,美軍在日本長崎又投下了第二枚原子彈,僅在當天,就造成了長崎有六萬余人死亡。
兩次核爆,加上蘇聯的出兵,讓日本徹底斷了所有念想。
當然,就算到了這個地步,在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前,其內部,依然有軍方的頑固派企圖死硬到底。
不過,這些人的頑固也只是螳臂當車而已,歷史的潮流滾滾向前,正義也終將來到,而那些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軍國主義者,勢必要得到應有的制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至此二戰結束,而飽受磨難的中國人民,也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