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又是一年畢業季。
每到這個時候學霸君都會回想,自己當初究竟是為什么踏上科研這條「不歸路」?
是熱愛,是好奇,是老師的盼望,是家人的期許,又或者只是——
「成績不錯,就想著繼續讀」……
真的是我們太菜了嗎?
這兩天,在社交媒體滿屏的「畢業快樂」「畢業典禮」話題中,學霸君偶然刷到這樣一條帖子:
圖片來源:小紅書
「連續三屆集體無文章延畢」,任誰看了心都涼了半截,但「入學成績均為前三」,似乎又能夠說明同學們絕非「不夠聰明」「不夠努力」。
發帖人只能自嘲地問道:「真的是我們太菜了嗎」?
評論區也是眾說紛紜,有的掐指一算,盲猜是整個課題組根本的發展路線出了問題——導師只追求大文章、組里的研究方向過于冷門、組里的培養方式有問題,沒有成熟的實驗技術體系,一人一個方向,全靠亂做,再加上老板本人遠離一線科研,認知和現實嚴重脫節......
圖片來源:小紅書
也有的在好奇是不是導師「放羊」,學生遭殃,導師擺爛,學生完蛋;
圖片來源:小紅書
還有的一針見血指出,入學成績跟科研能力沒有關系,成績好未必代表科研也能做好……
圖片來源:小紅書
其實從發帖人的字里行間便能讀出來,即便是 Ta 自嘲的話語當中,也藏著許許多多的無奈與不甘:「我們明明在成績上已經做到了優秀,為什么在科研上卻沒能取得同樣的成功?」
雖然學霸君腦海里瞬間閃過一系列用于講道理的關鍵詞,但在這一刻卻能夠真情實感地共情這位發帖人——
也許從所謂的科研「過來人」視角,帖子中的問題顯得那么稚嫩、學生氣,甚至謎底干脆就在謎面上;
圖片來源:知乎
可放眼當下,「唯學歷論」仍大行其道,「惡性內卷」已蔚然成風,又有幾位青年學子能夠輕松掙脫優績主義的習慣性枷鎖,并立刻消化卸掉枷鎖之后的迷茫無助呢?
說真的,并不是所有人在踏上科研之路時,都已經做好了科研思維的萬全準備。
隱形的「枷鎖」
學霸君并不是想要為這種優績主義觀念辯護,畢竟包括學霸君自己身在內,誰還不是它的受害者了呢?
圖片來源:知乎
優績主義(meritocracy)這一概念,最初用于描述一種「根據個人能力而非財富或社會階層來分配社會資源」的政治制度,也就是我們熟知的「任人唯賢」;
但隨著現代社會的超速發展,這種原本強調公平競爭、機會均等和個人努力的制度逐漸演變成了一種潛在的貶義詞——
「優績至上理想的陰暗面根植于其最誘人的承諾,即掌控自己的命運并實現自我的承諾。」
正因在過往的應試教育體系下,個人的努力、才能被極大程度上與「分數」掛鉤,并由此營造出一種「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假象,那么這套體系中的勝利者就很容易擁有強烈的「配得感」;
圖片來源:小紅書
Ta 們會習慣性地沉醉在自己的成功中,忘記帶來這些成功的時機、好運和一切其他因素,甚至開始認為他人的失敗是咎由自取——這便是哲學家 Michael Sandel 指出的「精英的傲慢」。
可凡是正經做過科研的朋友,想必都經受過這樣一個血淋淋的教訓: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有很多,而個人的努力可能只是其中最不重要的一個。
所以,不光是文章開頭那位發帖人,恐怕絕大多數年輕科研人們都曾經歷過這樣的問題,正如
nature human behaviour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
「我們告訴自己,學術界是一個平等的競技場,聰明的頭腦可以證明自己的價值;但就像大多數現實世界的競爭一樣,學術界的進步不僅僅是基于成績……」
是啊,就像那句網梗一樣,「不能只在失敗的時候反對優績主義」,可當「優勝」早已成為一種刻進 DNA 的慣性,如墮云霧中的我們又該如何在自然科學無盡的變數中,面對前方那道夠不著的未來呢?
科研人需要什么品質
人人都說擺脫「學生思維」,但所謂的「科研品質」究竟是什么?是毅力?是抗壓?還是左右逢源的「社交能力」?
許多朋友可能會想到前谷歌首席科學家、谷歌大腦技術負責人 Vincent Vanhoucke 那篇著名的「科研九要素」:
圖片來源:Vincent Vanhoucke 個人頁面
一、研究是有多個答案,甚至沒有答案的不確定問題
——將研究看作是一個考試問題,必然會通向失敗。
二、整個職業生涯都會「浪費」在無用的事情上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某樣東西能夠起作用,就不再是研究了。
三、研究成果在發表的那一刻就可能過時了
——在我的研究生涯中,我所取得的成果,沒有一件是當今最先進的。
四、擁有無限的自由,但也有無限的責任
——很多研究中,都沒有規范,也沒有藍圖。你可能在探索一條完全錯誤的道路。
五、大多數研究,都關乎風險管理
——研究本身就有風險。把風險堆積在風險之上,你肯定會遇到災難。
六、范式轉變很正常,你需要經常更換工具
——你花了十多年時間辛辛苦苦積累的專業知識,很可能在一個更好工具的面前一文不值。
七、必須讓自己接受嚴格的審查
——如果我的研究結果,沒有經過同行的審查與認可,我肯定不會相信它的價值與意義。
八、整個職業生涯在很大程度上將由一個數字來衡量
——唯 H-index 論是一個問題,且不能輕易選擇退出。
九、研究是一種生活,而不是工作
——絕對熱愛自己所做的事情,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其他很多事情,都源于此。
這些建議對初涉科研領域、仍在因無法轉變觀念而迷茫困惑的朋友們來說必定是相當有參考價值的,但當大伙兒掏出小本本反復記誦時也別忘了:
在拼盡全力試圖「扭轉學生思維」「鍛煉科研素質」時,自己最終的目標是什么?是在追求另一種生活,探索另一個世界,還是說……再一次陷入了「唯論文論」的優績主義無解怪圈?
「論文發表通常被用來評估博士生的能力,這種單一的、客觀的衡量標準相當具有吸引力。然而,這只會造成一種真正的優績主義假象……」
圖片來源:nature human behaviour
而當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向內求索、自我反思時,又該怎么面對這個復雜而不那么友好的外部世界呢?
學霸君不是想給諸位科研同仁們潑冷水,也不是想強行煽情聊什么「勿忘初心」,更不是要勸大家消極擺爛——縱使努力不一定有好結果,但不努力連結果都不會有。
學霸君只是想提醒大家:科研之路從來都是一條曲折的荊棘之路,它絕不會因為自己背上了更多、更沉重的包袱就變得好走起來。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參考資料:
[1]https://doi.org/10.1038/s41562-019-0735-y
[2]https://doi.org/10.1051/epjconf/202429513001
[3]https://philsci-archive.pitt.edu/22658/
[4]https://doi.org/10.1016/j.tics.2024.12.008
[5]https://journalofcontroversialideas.org/article/3/1/236
[6]https://doi.org/10.1142/9789811278419_0001
我們長期為科研用戶提供前沿資訊、實驗方法、選品推薦等服務,并且組建了 70 多個不同領域的專業交流群,覆蓋PCR、細胞實驗、蛋白研究、神經科學、腫瘤免疫、基因編輯、外泌體、類器官等領域,定期分享實驗干貨、文獻解讀等活動。
添加實驗菌企微,回復【】中的序號,即可領取對應的資料包哦~
【2401】論文寫作干貨資料(100 頁)
【2402】國內重點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方法匯總(60 頁)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響因子(20000+ 期刊目錄)
【2404】免疫學信號通路手冊
【2405】PCR 實驗 protocol 匯總
【2406】免疫熒光實驗 protocol 合集
【2407】細胞培養手冊
【2408】蛋白純化實驗手冊
【2501】染色體分析方法匯總
【2502】國自然中標標書模板
【2503】WB 實驗詳解及常見問題解答
【2504】DeepSeek 論文寫作常用口令
【2505】中國科學院期刊分區表(2025 年最新版)
【2506】期刊影響因子(2025 年最新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