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防務博客網站援引港媒《南華早報》的報道,在四川省山區高原救災演習中,首次公開亮相的垂直起降(VTOL)尾座式無人機,以其獨特的技術設計和體系化應用能力,成為應急救災領域的突破性裝備。
據悉,中國推出的這款垂直起降尾座式無人機,翼展2.6米,高1.8米,采用尾座涵道式設計,垂直起降無需跑道,可快速部署至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區域,無需地面輔助設備即可完成無損回收。
機上搭載有紅外/可見光球頭的萬向節系統和合成孔徑雷達,能在夜間或云霧遮擋的復雜氣象條件下,以 0.1米級的高分辨率,對災區進行全域空地掃描,能快速識別倒塌的房屋、道路阻斷點以及在災區受困的人員位置等。
這款擁有垂直起降性能的無人機,由單個管道風扇發動機提供動力,現已實現續航1.5-2小時、抗10米/秒強風的性能指標。同時提供比常見的傳統四軸無人飛行器,擁有更為快捷的水平飛行速度。
防務觀察人士根據在網絡上曝光的相關圖片研判,中國產的這款垂直起降無人機,大概率是專為快速響應任務而設計的,例如用于快速救災和執行空中偵察任務等。
這款看起來不大的無人機,在其頭部位置可見搭載了攝像頭、傳感器,甚至用于信號傳輸的煙霧或照明系統等。該系統極有可能依賴于計算機輔助智能生成( CAIG)的由成飛 “文鰩” 系統的協同管控。該平臺結合了人工智能來自動化進行飛行計劃、避障和集群作戰等。
防務觀察人士同時注意到,中國產的這款垂直起降尾座式無人機,在外觀形狀上與國外的V-BAT無人機之間,兩者存在驚人的相似之處。
這兩款型號不同的無人機,都共享涵道風扇尾座架構,可實現垂直起飛和懸停功能,同時具有高效地向前飛行的能力。
防務觀察人士承認,中國產的垂直起降尾座式無人機,與V-BAT垂直無人機,在尺寸上存在的差異表明,中國的設計是一種改編,而不是簡單的直接復制。
換言之,中國科研人員設計的具有垂直起降性能的尾座式無人機,可能借鑒了V-BAT無人機的經驗,但稱不上是簡單的模仿或者有所謂的“抄襲之嫌”。
總之,中國研制的垂直起降尾座式無人機,在立體偵察與精準定位、智能投送與應急組網和全域通信與指揮中樞這三個方面,能破解高原山區救災的難題。
它的橫空出世,讓防務觀察人士不免浮想聯翩,自然向軍民融合方面進行思考,尤其是成飛的“文鰩” 系統的集中管控功能,能使這款具有垂直起降性能的無人機,極有可能存在軍事上的裝備價值,比如無人機群從 “單兵作戰” 升級為 “智能蜂群”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