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年那時,中國的橋梁、高鐵、港口像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工業化步子邁得飛快。可重型運輸這塊,卻被卡住了脖子。
全球重型運輸市場被德國這些西方國家攥得死死的,尤其是那種能扛幾萬噸重物的自行式模塊運輸車,簡直是大工程的 “生命線”。
那時候,德國 KAMAG 的模塊車在市場上說了算。租金動不動就幾百萬美元,還得提前好幾年排隊等,歐美客戶永遠排在前頭。咱們的工程常常因為租不到車耽誤事。這種被技術卡脖子的滋味,真是又憋屈又無奈。
2007 年,中國航天科工帶著股不服輸的勁兒,拉上全國的科研院所和工廠,下決心自己搞。沒現成的技術資料,研發團隊就把國外樣機拆了,一點點測繪測試;缺能扛超重的鋼材,就反復調整合金配方,一次次試驗;液壓系統不穩定總發抖,就泡在車間里改參數,上百次試驗才穩住。團隊就這么一點點啃硬骨頭。
2009 年在湖北襄陽的試驗場,國產首臺模塊車第一次亮相。當它穩穩馱起 1000 噸重物慢慢移動時,在場的人都攥緊了拳頭。這一步,咱們算是真正邁出去了。
后來的發展越來越順。2012 年第二代車出來,5000 噸的模擬船體輕松運走;2020 年上海工博會上,第三代車一登場就炸了場 ——1152 個輪胎,每個能扛 30 噸,總載重高達 5 萬噸。它在展廳里慢慢挪,靠北斗導航避障礙,精度能到毫米級,外國媒體圍著拍個不停。
德國車還在吃老本時,咱們的模塊車早換了新模樣。北斗導航裝進去了,輪組能 360 度轉圈,窄橋面、沙漠戈壁都敢闖。更妙的是商業路子 —— 全球就五臺第三代車,全在咱們手里,只租不賣。
中東沙漠里,它馱著 2 萬噸煉油設備穩穩前行;非洲草原上,電站部件按時送到;連 NASA 都想來租,說比德國車靠譜。這五臺車全年不閑著,一年能賺 300 億,成了會跑的 “印鈔機”。
從 2007 年啥技術都沒有,到現在全球重型運輸看中國,這臺 “超級運輸車” 不光扛得起萬噸重物,更扛起了中國制造的底氣。當年被卡脖子的憋屈,早變成了現在領先世界的驕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