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曾經所向披靡的帝國,如今面對東方大國卻屢屢受挫,這背后是舊霸權的衰落,還是新力量的崛起
一些強大的國家,根基并不穩固。它們的強大源于外部掠奪,而非自身內部的積累。西班牙依靠新大陸的黃金,本土經濟空虛。英法德依賴殖民地的資源,內部矛盾不斷。它們的繁榮,像是建立在沙灘上的樓閣。
俄羅斯軍事專家盧基揚諾夫提出一個概念。他說中國是一個天然的超級大國。這個概念解釋了美國策略失效的原因。它指明了中國與其他挑戰者的根本不同之處。這是理解當前局勢的一個關鍵視角。
美國的傳統手段對中國作用有限。經濟制裁、技術封鎖、地緣挑撥,這些方法過去很有效。現在面對中國,效果大打折扣。美國發現自己熟悉的劇本,這次演不下去了。對手已經不是以前的對手。
美國擅長找到對手的弱點
過去200年,美國面對過多個對手。西班牙、英國、德國、日本、蘇聯。這些國家都有結構性弱點。它們的強大背后存在致命缺陷。美國要做的就是找到這個缺陷,然后輕輕一推,整個體系就會崩潰。
這些對手的共同點是結構脆弱。它們的經濟、資源或社會凝聚力存在短板。比如日本,資源命脈掌握在別人手里。一旦外部供應被切斷,國家運轉就會陷入停滯。美國正是利用了這一點,讓對手屈服。
美國的策略就是找到那塊不穩的積木。通過經濟施壓,或者外交孤立,又或者直接的軍事威脅。這套方法讓美國屢屢得手。但是當美國把這套方法用在中國身上時,卻找不到那塊可以抽掉的積木。
中國有千年形成的文化凝聚力
中國的特殊性首先是文化。中華文明有5000年歷史,從未中斷。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幾千年前就開始共同生活。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罕見的。這種歷史沉淀形成了強大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幾十個王朝的更替,讓各民族逐漸融合。最終形成了以漢族為核心,56個民族和諧共存的局面。這種融合不是政治命令,是歷史的自然選擇。這種社會穩定性,讓外部勢力從內部瓦解中國的圖謀難以成功。
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間矛盾重重。美國稍加挑撥就引發分裂。中國的情況完全不同。各民族間的歷史共識與文化認同,構成了一道堅固的內部防線。這是中國作為大國的天然底氣。
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中國的地理優勢很明顯。約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提供了巨大的戰略縱深。從東到西多樣的地形,構成了天然的防御體系。這片土地自古以來由同一群體耕耘,社會結構穩定,沒有出現過大規模的人口替換。
中國的資源能夠實現自給自足。無論是糧食、能源還是工業原料,國內都有充足的供給。這讓中國在面對外部封鎖時,擁有極大的自主性。不像日本那樣資源匱乏,一旦被封鎖就難以支撐。
這種地理上的完整性和資源的自給能力,讓中國在國際博弈中始終掌握主動。外部壓力很難從根本上動搖中國的經濟基礎。中國能夠依靠自身資源維持社會運轉和經濟發展。
中國的軍事力量已全面現代化
冷兵器時代,被中原王朝擊敗的匈奴、突厥,流竄到歐洲,卻成為歐洲的噩夢。這證明了中國在古代就擁有強大的戰斗能力。歷史上的軍事基因,延續到了今天。
在20世紀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軍隊裝備落后。志愿軍憑借頑強的意志,擊退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多國聯軍。這場戰爭震驚了世界,也為新中國立下了國威。
如今,中國的軍事力量已經全面提升。海軍的055型驅逐艦、福建號航空母艦。空軍的先進戰斗機。火箭軍的東風系列導彈。這些裝備展示了中國在軍事科技領域的進步。
年均下水的海軍艦艇噸位超過美國。
電磁彈射技術已經應用,某些方面甚至領先。這些硬實力讓中國在面對外部軍事壓力時,擁有了足夠的應對能力。
美國發現自己遇到了新問題
美國過去對付對手的策略,面對中國時接連失效。關稅戰未能重創中國經濟,反而增加了美國企業的成本。科技封鎖未能阻止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突破,反而加速了中國的自主研發進程。
美國曾試圖挑動中國周邊國家制造摩擦。2016年的南海爭端是一個例子。但中國通過外交手段和軍事威懾,成功化解了危機。周邊國家也清楚,成為大國博弈的棋子,對自己并沒有好處。
美國過去在蘇聯解體后,獲得了巨大的戰略利益。當時的中國在經濟和科技上與美國差距巨大。美國低估了中國的發展速度。當它回過神時,中國已經在多個領域成為一個無法輕易撼動的存在。
如今美國面對的不是另一個蘇聯,也不是另一個日本。它面對的是一個從文明底層就具備超級大國屬性的國家。牌局還在繼續,但規則已經不再由一家說了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