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中國商務部更新了《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其中新增的八項電動車電池制造技術出口限制,一夜之間攪動了整個歐洲政壇的神經。這道禁令并非突如其來,而是中國早有準備、深思熟慮的反制之舉。
歐盟原本在談判桌上打出“缺席中歐峰會”的牌,試圖逼迫中國在電動車補貼、市場準入、產能過剩等問題上讓步。但中國這一手,直接將馮德萊恩逼進了死胡同。她現在來也不是,不來更是,整個歐洲的算盤瞬間落空。
中國并未高聲宣布,而是以一種極其克制又極度精準的方式,將這張技術封鎖的牌打得恰到好處。五項高效提鋰技術、三項回收與制造關鍵工藝,被列入不能隨意出口的范疇,歐洲那邊立刻炸了鍋。
歐洲媒體一邊大喊“綠色轉型受阻”,一邊裝作若無其事地繼續討論中歐峰會的準備工作。但他們心里清楚得很,沒有中國的這套工藝,連電池的核心原料都提煉不出來,所謂本土化制造,只是一場空中樓閣的自我催眠。
原本,馮德萊恩打算通過釋放“可能不來北京”的信號,對中國形成談判壓力。她以為這是張王牌,殊不知中國的回應早在她張口之前已經準備好。這場“技術封鎖”是一次精準的點穴,不僅切斷了歐盟借合作名義獲取中國核心技術的路徑,更徹底顛覆了歐洲原定的新能源戰略。
過去,歐洲處心積慮地推動比亞迪、寧德時代等中國車企在本地建廠,背后的算盤打得啪啪響。一方面解決就業,另一方面靠近中國車間,慢慢偷師學藝,最終實現“去中國化”的技術戰略。
歐盟的如意算盤是:讓中國企業來建設,把你的技術慢慢變成我的“本地標準”。可惜,他們低估了中國的戰略清醒和技術底線。
比亞迪在匈牙利的工廠、寧德時代在美國的電池基地,看起來是雙贏合作,實則是技術滲透的渠道。在中國企業高速走出去的過程中,核心技術多次面臨被“偷師”的風險。這一次,中國不再容忍。禁令一出,那些原本準備好的圖紙、設備、人才輸出計劃,全部陷入停滯。
歐洲能源產業本就捉襟見肘。德國汽車工業協會在第一時間上書政府,直言歐盟電動車22%的供應鏈依賴中國,一旦脫鉤,將是“自斷筋骨”。
馮德萊恩再怎么硬撐,也無法掩蓋歐洲新能源產業鏈早已空心化的事實。而中國的禁令,就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剖開了歐盟所謂“綠色制造”的虛假外衣。
更諷刺的是,就在馮德萊恩不斷喊話要求中國“削減產能”、開放市場的時候,歐盟內部卻在高調歡迎中資建廠,甚至給予稅收優惠和土地支持。一邊打壓,一邊拉攏,歐洲的外交姿態早已陷入擰巴和分裂。
法國、意大利的保守派高喊“中國傾銷”,西班牙和匈牙利卻在大力爭取中資落戶。奇瑞落戶西班牙帶來2000個崗位,比亞迪工廠預期2024年投產,寧德時代在西班牙建起50吉瓦時電池基地。一邊喊封鎖,一邊搶訂單,歐洲的嘴和手早已不在一個頻道。
馮德萊恩的“強硬人設”也變得日益尷尬。她不敢真的缺席中歐峰會,一旦退出,就是對自身政策失敗的公開承認。但她若出席,又必須面對中國在技術談判上的強勢立場。對她而言,這場峰會已不再是施壓場,而是一次政治上的“救場”。
她曾試圖用“稀土問題”作為籌碼,要求中國在電動車補貼和產能方面讓步。中國沒有正面回應,而是悄然開放了稀土出口的綠色審批通道——但加了條件,貿易壁壘不拆,資源就別想拿走。這才是真正的以攻為守,歐洲根本應對不了。
歐洲高喊“公平貿易”,卻在自己的公共采購市場修起一堵堵“看不見的墻”。中國這次干脆揭了老底:你們講規則,只在對你們有利的時候才講。這種精準反擊,不僅是技術上的反制,更是話語權上的主動出擊。
更精彩的一招,是中國對“產能過剩”的回應。面對歐盟“你們電動車太便宜、產能太多”的指責,中國反問:那德國汽車和空客飛機占領全球市場,難道也是“產能過剩”?這個靈魂拷問瞬間讓歐洲啞口無言,也讓國際輿論看清了西方的雙標。
美國那邊也開始“變臉”。7月15日,特朗普在賓州能源峰會上放出信號,要以“更友善”的方式與中國競爭。
特朗普在內部會議中是“對華最不鷹派的人”,甚至批準了英偉達H20芯片的對華出口。連一向強硬的特朗普都轉向了務實,馮德萊恩還要繼續表演“強硬”?現實早已不允許她再裝下去。
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全球份額已達44.3%,2025年上半年銷量高達693.7萬輛。產業規模、技術實力、供應鏈控制力皆已領先全球,歐美根本追不上。歐洲若強行推“去中國化”,只會加速自身產業空洞化。
中國的提鋰技術封鎖,直接卡住了歐洲電池產業向前發展的“咽喉”。鹽湖提鋰成本比傳統礦山低40%,回收技術更是讓電池產業形成閉環。歐洲即便挖出鋰礦,也得運往亞洲加工,人工、運輸、稅費一疊加,成本立刻高出18%以上。
過去,中國技術企業“走出去”總是吃虧,技術被學走,反過來還成了競爭對手。如今,中國已經不再天真。這道禁令不僅是技術封鎖,更是一次“殺雞儆猴”,警告那些妄圖靠近中國技術資產的國家——別再打主意了。
中國擁有全球65%的電池級鋰鹽精煉產能,近50個電池冶金學研究生項目正源源不斷輸出人才。而美國相關研究人員僅為個位數。技術儲備上的差距,是短時間內無法彌補的。
歐洲的焦慮已經寫在臉上。布魯塞爾一方面喊話要“經濟再平衡”,一方面卻內部爭吵不斷。中歐電動汽車技術談判已基本完成,唯獨政治決斷遲遲下不來。歐盟28國各懷鬼胎,既想借中國技術發展,又不愿放棄制衡話語權。
中國的策略非常明確:合作可以,但必須在公平、互信基礎上進行。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早就表態:“中歐是伙伴而非對手。”但這句話的前提是——放下“教師爺”的教鞭。
如今,馮德萊恩再想用峰會不出席來要挾,已經毫無意義。她來與不來,節奏都在北京手里。中歐關系五十周年紀念之際,中國釋放出的信號格外清晰:我們歡迎合作,但不接受訛詐。
這場博弈,已不僅是一次貿易糾紛,更是一次技術主導權的正面對撞。歐洲手里沒牌,卻仍要強撐面子,注定只能一敗涂地。
中國這道禁令,不僅精準切中歐洲軟肋,更體現出在新能源發展上的戰略自信與籌碼掌控。馮德萊恩已無牌可打,中歐博弈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中國手中。未來,誰掌握核心技術,誰才有發言權。如今,時機已到,該收拾馮德萊恩了。
信息來源:
[1]法外長反咬一口:歐盟今天向美國屈服,明天中國就會來要價 觀察者網
[2]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調整《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應詢答記者問 央廣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