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guān)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jìn)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chuàng)作的動力~
文 |
《——【·前言·】——》
兩千年前的一場較量,到底是誰贏了?
蜀漢丞相諸葛亮第四次揮師北上,魏國司馬懿迎頭攔截。等硝煙散去,蜀漢的戰(zhàn)報寫著“甲首三千”,魏國卻夸口“俘斬萬計”。
一場戰(zhàn)役,兩種說法,究竟誰說的是真話?
兩位主角的來歷
諸葛亮、司馬懿這兩個人物在中國歷史上不光是有名,更可以說是傳奇的代名詞。
說起諸葛亮,許多人都記得他那頂羽扇綸巾,清瘦的身板,背后的故事也透著一股苦味。他本不是官宦之家出身,幼年失父,跟著母親艱難度日,后來靠自己刻苦鉆研,躲在南陽的草廬里,讀書種地,不沾世事。
直到三顧茅廬,劉備親自上門請教,他才出山。諸葛亮為人最突出的特點,是沉穩(wěn)和仁厚,遇事總喜歡謀定后動,替人著想也替天下蒼生打算。他心里一直裝著“匡扶漢室”的理想,但現(xiàn)實卻把他推上了蜀漢的丞相位子,一肩挑起整個國家的未來。
而司馬懿,出身于士族之家,早年名聲并不大。跟諸葛亮不同,他外表溫和,但心思很細(xì)膩,也能忍耐,處事極有耐性。最初他只是曹操手下的普通幕僚,一路爬上來,靠的是冷靜和老練。
他不像曹操那樣張揚,也不像張遼那般勇猛。他不顯山不露水,善于觀察人心,到了年近五十才被重用,從那時起,他才真正站在歷史的中央舞臺。
等到曹魏后期,司馬懿幾乎成了“魏國救火隊”,每次大事都得他來擦屁股。
這兩個人的命運,注定在戰(zhàn)場上正面對決。
進(jìn)入三國后期,天下大勢分成了魏、蜀、吳三家,局面膠著。
諸葛亮每次北伐,都寄托著無數(shù)百姓和士兵的希望,但次次都因為糧草、地利、對手太強等問題,只能遺憾撤退。
到了第四次北伐,已經(jīng)不是單純的“打仗”那么簡單了,而成了一場綜合比拼,斗的是國力、謀略、人心和運氣。
這一年,正是建興九年,北方的麥子剛熟,南方的夏天也快到頭。誰能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占據(jù)主動,誰就能掌控西北。
麥田邊的刀光劍影
第四次北伐發(fā)生的時候,表面看是一場“割麥爭糧”的小沖突,實際上每一步都牽動著兩國的生死。
那年蜀漢糧食不夠,木牛流馬還沒完全發(fā)揮作用,后方補給跟不上。
諸葛亮看中了隴西上邽一帶的麥田。麥子成熟正好,割下能解燃眉之急。
對面司馬懿也早已聽說了蜀軍的計劃,準(zhǔn)備分兵設(shè)伏。
雙方較量先是在祁山展開,蜀軍先行出動,打算圍住祁山守軍。司馬懿剛上任,局面還沒完全理順,只能先以靜制動。
魏國將領(lǐng)郭淮和費曜留守上邽,本以為可以擋住蜀軍鋒芒。可沒想到,諸葛亮手下將士突然發(fā)力,把守軍沖了個措手不及。蜀軍在上邽附近展開突擊,一度把麥田割得干干凈凈。
魏軍本想搶糧,可沒料到蜀軍動作比自己還快。這一段細(xì)節(jié),史書雖寫得不多,但能看出當(dāng)時的混亂和緊張。
但事情遠(yuǎn)沒有表面上那么順利。剛割下麥子,魏軍主力就壓了上來。諸葛亮立刻命令部隊分頭突圍,留下王平繼續(xù)攻祁山,自己親率大部往上邽割麥。
魏軍得知后,司馬懿調(diào)兵遣將,帶著大隊人馬日夜兼程撲向上邽。蜀軍見形勢不妙,馬上撤退,打得十分果斷。等魏軍趕到,只剩下一地麥茬和殘留的糧車痕跡。這場“搶糧行動”,蜀軍雖然搶到了部分糧食,但并沒有實現(xiàn)戰(zhàn)略突破。
轉(zhuǎn)戰(zhàn)到鹵城時,局勢變得更加復(fù)雜。鹵城是蜀軍北伐的大本營,地勢易守難攻。雙方在這里進(jìn)行了幾次試探,魏軍先派牛金等輕騎兵打頭陣,蜀軍則以魏延、高翔、吳班等人應(yīng)戰(zhàn)。
兩邊互有勝負(fù),場面異常膠著。
蜀軍據(jù)說“斬獲三千甲首”,繳獲大量武器裝備。這個數(shù)字在后世議論紛紛,有人說是諸葛亮的勝利,有人說是吹噓。
反過來看魏國方面的記載,就更玄乎了。史書上說司馬懿“俘斬萬計”,意思是一下子干掉了上萬人。可如果真是這樣,蜀軍不可能全身而退,也不可能后面還有精力再度北伐。當(dāng)時雙方傷亡和戰(zhàn)后的動作,其實更像是一場消耗戰(zhàn),誰都沒真正占到大便宜。
就在雙方僵持時,最有爆點的一幕發(fā)生了。魏軍派張郃帶隊追擊撤退的蜀軍,在木門道遭遇伏擊,張郃中箭身亡。
這個魏國名將死于非命,讓魏國上下心情沉重。這場仗最后的結(jié)局,并不是一邊倒的大勝,也不是轟轟烈烈的大敗,而是雙方各自帶著傷口和遺憾回家。
而更令人玩味的是,這一仗之后,蜀漢和魏國的史書各自選擇了對自己有利的說法。蜀漢主張“割麥有功,擊斃魏將”;魏國則強調(diào)“驅(qū)敵獲勝,斬獲無數(shù)”。
兩邊的數(shù)字都很嚇人,實際細(xì)節(jié)卻只有親歷者最清楚。戰(zhàn)后雙方?jīng)]有大規(guī)模獎懲,氣氛一度冷卻下來。
正因為如此,這場戰(zhàn)役變得撲朔迷離——人們說不清誰是真正的贏家。
真假難辨的戰(zhàn)報背后
北伐結(jié)束后,最值得玩味的不是戰(zhàn)場上的刀光劍影,而是桌面下的文章。
蜀漢沒有大封功臣,也沒有大懲敗將;魏國同樣沒有因此晉升太多名將。雙方的朝堂都顯得異常低調(diào)。這和其他大勝仗后獎賞分明的做法完全不一樣。
原因很簡單,這場仗并沒有決定性勝負(fù),大家心里都明白。
“甲首三千”“俘斬萬計”這兩組數(shù)字,一個像是抬高士氣,一個像是安撫朝廷。
史書流傳到今天,真假交錯在一起,讓后人越看越糊涂。
真實情況更像是,蜀漢在糧草方面沒有占到大便宜,魏國雖然守住了地盤,卻失了得力干將。兩邊都留了遺憾。
這場對決也讓兩國高層看清了現(xiàn)實。諸葛亮明白,僅靠勇氣和幾場小勝是難以撼動北方大國根基的,糧草補給、戰(zhàn)略眼光才是關(guān)鍵。
司馬懿則感受到蜀軍并不好對付,光靠拖延未必能等到對方崩潰,還可能隨時失去重要將領(lǐng)。這一仗過后,雙方都收斂了銳氣,戰(zhàn)爭逐漸轉(zhuǎn)向消耗和防守。
人們常說,勝敗乃兵家常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