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期黃金儲備之豐富,在中國歷史上可謂空前絕后。據《漢書》記載,皇帝賞賜臣下的黃金動輒數萬斤,比如漢武帝一次性賞賜衛青二十余萬斤黃金,梁孝王死后府庫中還存有四十余萬斤黃金。
漢宣帝在位時,曾一次性賞賜廣陵王劉胥黃金兩千斤,并賜予其他十五位諸侯王每人百斤黃金,八十七位列侯各二十斤黃金。
王莽篡漢時,國庫中仍有“省中黃金萬斤為一匱,尚有六十匱”,加上各處府庫的黃金,總儲備量可能高達七八十萬斤。
9100克的西漢金獸:南京博物院鎮館之寶
按照漢制,一斤約合今天的250克,光是黃金儲備就有幾百噸,比現代大部分國家的儲備都多。
這些黃金的來源也值得深究。除了繼承秦朝統一六國后收繳的各國黃金外,西漢還通過“酎金律”強制諸侯按封地人口進獻黃金,僅中山國一年就要繳納2672兩。
此外,絲綢之路的貿易順差,讓羅馬帝國每年流入西漢的黃金超過5噸。而國內的金礦開采同樣規模龐大,漢元帝時甚至因采金者太多而影響農業,朝廷不得不干預。
漢代金餅: 純金含量超過95%
然而,如此巨量的黃金到了東漢卻幾乎消失,史書中再也見不到“萬斤”級別的賞賜,基本都換成了“斤”為單位。
一種說法認為,這些黃金可能被大量用于對外貿易。不過,這種說法漏洞很大,就像前面說的,每年因為中國在絲綢之路上長期處于貿易順差,理論上應該賺進更多黃金才對,而不是流失。
而且,即便有黃金外流,也很難解釋為何東漢時期黃金幾乎退出流通市場。
北魏:鄧法念造銅鎏金觀世音立像
另一種觀點認為,西漢的黃金可能被大量用于佛教造像和寺廟裝飾。畢竟后世確實有大量黃金被用于鍍金佛像、抄寫金經等宗教活動。
但問題在于,佛教傳入中國是在東漢明帝時期,而西漢黃金的銳減在此之前就已經發生。所以,佛事消耗說雖然聽起來合理,但時間線對不上。
還有一種更離奇的說法,認為西漢的“黃金”可能根本不是真正的黃金,而是黃銅。畢竟古人有時會用“金”來泛指金屬,比如“青銅”也被稱為“吉金”。
但考古發現狠狠打了這種猜測的臉。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餅、馬蹄金純度高達95%以上,和現代黃金幾乎沒有區別。
商周:太陽神鳥金飾
早在商周時期,高純度黃金就大量應用于飾品上了。漢代還設有專門的“金官”管理黃金開采,與“銅官”區分明確,說明古人完全清楚黃金和黃銅的區別。
那么,最有可能的解釋是什么呢?答案或許就藏在古人的墓葬習俗里。西漢盛行厚葬,尤其是王侯貴族,死后往往攜帶大量黃金陪葬。比如海昏侯劉賀的墓中,就出土了超過115公斤的黃金文物!
而像他這樣的列侯,在西漢并不少見。中山靖王劉勝的墓中也曾出土大量金器,只是數量遠不如海昏侯墓驚人。
但問題來了,如果黃金只是被埋進地下,后來盜墓賊難道不會把它們挖出來重新流通嗎?理論上會,但實際情況更復雜。
海昏侯墓馬蹄金
西漢末年天下大亂,赤眉軍攻入長安時,曾大肆挖掘皇室陵墓,搬走無數珍寶。董卓、呂布等人也曾組織官方盜墓,把漢代帝陵洗劫一空。
而這些被盜的黃金并未回到市場,而是被新的權貴私藏,或者熔鑄成新的器物。再加上戰亂導致許多富商巨賈突然死亡或逃亡,他們窖藏的黃金就此下落不明。
就像二戰末期納粹德國隱藏的黃金一樣,再也無人知曉其去向。
此外,黃金的“消失”可能還和貨幣政策的改變有關。王莽篡漢后,推行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貨幣改革,甚至一度廢除黃金的貨幣地位,強制民間上交黃金。
王莽時期錯金銅錢:一刀平五千
西漢黃金雖然不是主流貨幣,但也是流通的。等到東漢建立,由于黃金退出流通領域,自然在史書中的出現頻率大幅下降,給人一種“突然消失”的錯覺。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黃金的開采量在東漢急劇減少。西漢時期,黃金開采是官方重點產業,但到了東漢,或許因為易開采的金礦枯竭,或者社會需求降低,黃金產量大不如前。
再加上東漢墓葬風氣有所變化,冥器逐漸取代真金白銀的陪葬品,黃金的消耗自然減少。
春秋:金柄鐵劍
綜合來看,西漢黃金的“消失”并非單一原因所致。它們有的被埋入地下,有的被熔鑄改造成新器物,有的因戰亂而散佚,還有的因貨幣制度改革而退出流通。
就像今天的黃金市場一樣,真正的黃金并不會憑空消失,只是不斷變換形態,從國庫到墓葬,從金餅到金佛,在歷史的長河中循環流轉。
而海昏侯墓的發現,恰恰只是這個“黃金帝國”的冰山一角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