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幾則年輕醫學專家英年早逝的消息讓人揪心,也讓一個話題浮出水面:醫生群體的平均壽命,與普通人群相比究竟如何?
有數據可供參考:德國一項研究顯示,醫療從業者的平均壽命長期低于其他專業學者,尤其在高壓環境中工作的醫生,壽命更易受影響。國內非官方統計也提到,普通人平均壽命約71歲時,醫生群體的這一數字可能不到60歲。這樣的差異背后,藏著醫生職業鮮為人知的辛勞。
在大型醫院的骨干科室,醫生的工作節奏常像上緊的發條。坐診的醫生很少能按時下班——上午的號若沒看完,拖到午后是常態;遇到復雜病例,詳細詢問病史、解讀檢查報告、耐心解釋治療方案,一上午看三四十個病人,連喝口水的時間都得擠。更不用說信息化時代,掛號確認、電子病歷錄入、檢查單開具等流程,都需要在診療間隙完成,腦力與體力始終在線。
手術醫生的時間更是“不屬于自己”。一臺復雜的手術可能持續五六個小時,醫生全程站在手術臺旁,眼神緊盯視野,雙手精準操作,精神高度集中到“連呼吸都刻意放緩”。曾有外科醫生笑稱:“手術臺是唯一能讓我忘記餓的地方,手術結束時才發現雙腿發麻、喉嚨冒煙。”
急診科的忙碌則帶著“與時間賽跑”的緊迫感。接診急癥患者時,從判斷病情到制定搶救方案,往往只有幾分鐘窗口期,任何疏漏都可能危及生命。一位急診醫生說:“上班時神經像拉滿的弓,下班后只想癱著,連說話都覺得累。”
除了臨床工作,醫生還要擠時間更新知識。醫療技術日新月異,今天的前沿療法,可能明年就成了常規方案,稍不留意就會落后。深夜的辦公室里,常有醫生對著專業期刊研讀,或是在學術會議上與同行探討——“終身學習”對他們而言,不是口號,而是職業剛需。
盡管工作辛勞,但醫生群體中從不缺長壽者。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一生鉆研醫術,據說享年102歲,他在《千金要方》中強調“養生之道,常欲小勞”,將職業與養生融于一體;“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90多歲仍堅持上手術臺,97歲才退休,他常說“只要病人需要,我就站在那里”,這份專注與熱愛,或許正是生命活力的源泉。
細看這些長壽醫生,能發現一些共通之處。中醫大師多注重“天人合一”,他們深諳陰陽平衡之道,不僅用醫術救治病人,更將“修身養性”融入日常——飲食有節、作息規律,情緒平和,這份對生命規律的敬畏,自然滋養了自身。
而某些專科醫生的職業特性,也暗藏“養生密碼”。比如眼科醫生,一臺精密的眼科手術,需要眼睛緊盯顯微鏡、雙手精準操作器械,雙腳還要配合調節設備,眼、腦、手、腳的協調配合,無形中是對全身機能的鍛煉。有老眼科醫生分享:“手術時全神貫注,雜念皆無,做完一臺成功的手術,心里敞亮,比吃補品還舒坦。”
醫生的職業,注定與“辛勞”相伴。但這份辛勞里,也藏著對抗疲憊的智慧——他們比誰都清楚“健康”的重要性,也更懂得在忙碌中找平衡。
有的醫生會利用查房間隙做幾組拉伸,有的在夜班后補覺時堅持“無打擾睡眠”,有的將學術研究當作“換腦休息”,在攻克難題中獲得成就感。就像一位從醫40年的老醫生說的:“救死扶傷是責任,但照顧好自己,才能更長久地站在崗位上。能做的盡力做,該放的學會放,心態順了,身體才會跟著順。”
說到底,醫生也是普通人,會累、會疲憊,但他們的特殊之處在于:在與疾病的博弈中,既守護著別人的生命,也在摸索著屬于自己的“生命平衡術”。這份在辛勞中堅守、在忙碌中尋序的智慧,或許正是醫生群體最動人的生命密碼——它告訴我們:真正的職業榮光,從來都與對生命的敬畏同行,既包括對患者的,也包括對自己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