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種學習狀態為何要不得呢?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指的是只了解事物的表面現象,卻不明白背后的原理和成因。這種學習狀態就像浮萍無根,看似掌握了知識,實則一觸即散。若想讓知識真正扎根,非得追根溯源不可。
小時候學寫字,總愛模仿老師的筆跡。橫要平豎要直,撇捺舒展如飛鳥,可寫出來的字總像缺了魂。直到有天老師按住我的手腕:"運筆不是描形狀,要感受手腕的力道。"原來每個筆畫都藏著肌肉記憶的密碼,從指節到肘關節的聯動,從提按到轉折的節奏,這些看不見的"所以然",才是字跡靈動的關鍵。那日之后,我常對著字帖琢磨筆鋒走向,漸漸明白,寫字不是描紅,而是讓身體與筆墨對話。
大學時修古漢語課,老師講《詩經》"關關雎鳩"的起興手法。有同學舉手問:"為什么一定要用雎鳩?"老師笑著翻開《毛傳》:"雎鳩雌雄和鳴,古人以為貞鳥。"又引《禮記》說這種鳥"生而定偶不相亂",我這才恍然,原來先民寫情詩不是隨便抓個意象,而是把對愛情的忠貞,都寄托在了這對水鳥的鳴叫聲里。那些看似簡單的比喻,實則是用整個自然界的秩序,來印證人間情感的純粹。
前年帶侄女逛博物館,她指著青銅器上的饕餮紋問:"這怪物怎么老張著嘴?"我支吾著說這是鎮宅的神獸,恰好遇到講解員:"商周人認為口能通神,饕餮張嘴是在替天地說話。"他指著紋飾里的云雷紋:"你們看這些漩渦,像不像雨水從云層里落下來?"原來青銅器上的每道刻痕,都是先民對自然的觀察與敬畏。侄女聽得眼睛發亮,回家用彩泥捏了個張嘴的"小怪獸",說這是"會下雨的神獸"。
這種追根究底的樂趣,在生活里處處可見。鄰居王嬸蒸饅頭總要在面團里揣一勺豬油,起初我以為是圖香,后來她邊揉面邊說:"豬油能破壞面筋網絡,蒸出來的饅頭才蓬松。"菜市場賣豆腐的劉叔教我做鹵水豆腐:"點漿時水溫要控制在80度,這時候蛋白質凝固得最漂亮。"就連小區里遛狗的張爺爺,都能說出不同犬種尾巴擺動的含義:"金毛搖尾是示好,二哈甩尾是興奮過頭。"這些藏在日常里的"所以然",讓平凡的生活突然有了光。
當然,過度執著于"所以然"也可能陷入困境。朋友小林學做咖啡拉花,非要弄明白奶泡的分子結構,結果對著顯微鏡研究了三個月,反而忘了如何用手腕控制流速。這就像古人說的"格物致知",若只停留在解剖事物的層面,反倒會失去感知整體的能力。就像喝茶,有人執著于水溫曲線和茶多酚含量,有人卻只在乎第一口茶湯滑過舌尖的溫潤——前者是科學,后者是生活,兩者本無高下,全看個人選擇。
不過從健康角度看,探究"所以然"倒有不少好處。了解食物的烹飪原理,能避開高溫油炸產生的致癌物;明白運動時肌肉的發力順序,可減少關節損傷的風險;就連養花時知道不同植物的需光量,也能避免過度暴曬導致的葉面灼傷。但若鉆牛角尖,比如為計算每口飯的卡路里而焦慮,或因糾結運動時長而放棄鍛煉,反倒會陷入新的健康困境。說到底,知其然是起點,知其所以然是深化,但最重要的,是讓知識成為照亮生活的光,而非束縛腳步的繩。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