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開國上將序列里,如果要論誰和毛主席的淵源最深,許世友必定是榜上有名的那個。
早在1936抗大學習期間,許世友曾因全軍批判張國燾牽連到自己和一部分四方面軍將領一事,生出了聯絡30多名四方面軍的干部學員回四川“打游擊”的想法。
事后,為打開這部分人的心結,毛主席逐一走訪并面對面與他們談心,以化解其中的誤會。最后,主席不僅親自作保減免了抗大制定的處罰,還在抗戰爆發后后放手讓這批學員到前線殺敵立功。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主導這次風波的兩位“主角”——許世友和王建安,一個被任命為八路軍386旅副旅長,一個擔任八路軍津浦支隊支隊長,都是率軍獨當一面的重用將領。
但也有一個明顯的例外,那就是同期在抗大學習并參與這次事件的洪學智,在此之后的5年間里始終被毛主席“雪藏”在抗大,沒能出去帶兵征戰。究竟是主席是認為他的能力尚需沉淀,還是背后另有其他苦衷?
早在長征尚未結束時,毛主席就曾生出了辦一所紅軍大學來培養軍政干部的想法,除了為紅軍的長遠穩固發展考量外,也是為之后即將到來的抗日戰爭積蓄力量。
由于紅一、紅四方面軍指戰員的文化基礎存在差異,抗大在成立之初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將所有學員編制成兩個支隊,一方面軍的干部編入1隊,四方面軍則編入2隊。
相比于行伍出身的許世友奉命報到,同為四方面軍出身的洪學智卻是主動要求入學的特例。由于態度積極端正,加上自身有一定的文化基礎,洪學智就被特批編入了要求更高的1隊。
不過,此時的抗大內部氛圍卻有些微妙。自從草地分兵以來,一、四方面軍之間的許多誤會沒有解開,現在大家都擠在一個學校低頭不見抬頭見,學員之間難免會產生一些誤解。
加之抗大在執行思想整頓的過程中以批評為主,對疏導溝通有所忽視,令許多四方面軍學員感到委屈和壓抑。正因如此,性情中人的許世友才會一言不合就拉著老戰友們去“打游擊”。
在聯絡的30余名將領中,不乏像王建安、陳再道、詹才芳、劉世模等功勛名將。可尷尬的是,明明當時并不知情的洪學智,卻在事后被列入了參與者名單的前列,著實讓他有苦難言。
面對朱老總和董老等人的親自探望和交流,洪學智依舊堅定的表示自己事先并不知道此事,也是莫名其妙、一頭霧水。
好在察覺到另有隱情的毛主席,主動找到許世友促膝長談,鼓勵他好好接受教育,日后再統兵征戰,干一番大事業:
不僅如此,毛主席在鼓勵許世友等四方面軍將領放下包袱、用行動證明自己的同時,還親自到抗大為他們授課,講哲學、講軍事、講形勢。在說到一、四方面軍關系時,他說了這樣一句話:
一段肺腑之言出口,兩個方面軍之間的心結也被打開了,紅軍再次緊密團結成一個整體。而毛主席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諾,讓許世友等人回歸老部隊擔當重任。
只是,當老戰友們紛紛披甲執銳、浴血鏖戰于抗日烽火前線時,洪學智卻仿佛被遺忘和“雪藏”在了后方……
其實,抗戰全面爆發之初,毛主席曾在延安窯洞里與洪學智有過一次長談。當談及洪學智當下的工作時,毛主席曾直截了當的告訴對方,只要他想出去工作,立時就可以在邊區進行分配。
隨后,洪學智給出的答案多少讓毛主席有些意外:
一番話下來,毛主席深有感觸。我軍之所以創辦軍校,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培養軍事干部,更是讓紅軍官兵都能開闊眼界,知道未來建設軍隊的大方向。就這一點而言,洪學智稱得上是最早領悟毛主席辦軍校良苦用心的學員的之一。
不過,縱然洪學智愿意放棄戰場殺敵立功的機會,主動留校學習,擺在他面前的現實難題也依舊明顯且突出。
抗大創辦之初,師資力量無疑是雄厚的,毛主席和王稼祥、博古、徐特立等元老級人物也都陸續在學校擔當“教員”的角色。
而隨著抗戰的持續推進,毛主席本人要兼顧統籌全局,王稼祥、博古等人也是重任在肩,分身乏術,抗大的師資驟然吃緊。同時,伴隨著八路軍、新四軍的急速擴張,干部缺口也成比例的增加,更需要優秀的教師來加緊培訓學員。
此時,有文化、有能力,又有基層各方經驗的“多面手”洪學智,就成了眾人眼中坐鎮抗大,協調管理剩余四方面軍學員的最佳人選。
毛主席將洪學智留在抗大“隱姓埋名”,雖然使他缺少一次帶兵打仗、一展身手的機會,卻也為我軍培養出了更多優秀的指戰員。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并非是“雪藏”,而是極具戰略眼光的“重用”。
也正因如此,在洪學智開學僅三個月后,毛主席就特批他進入干部教員訓練班,不久后又正式委任他為游擊戰術教員。
從1936年踏入抗大校門起,洪學智在后方“平靜”度過了五年時光,幾乎消失在大眾的視野當中。但正是這段看似沉寂的時光,卻為他日后輝煌的成就奠定了難以替代的堅實基礎。
1940年底,為加強江南新四軍力量,抗大總校決定抽調部分骨干前往蘇北籌建第五分校。
洪學智被委以副校長重任,并率這支包括教員、干部和學員在內共270人的先遣隊伍從晉東南出發,穿越日軍嚴密封鎖的晉、冀、魯、豫、皖、蘇六省,行程2500余公里,于次年4月成功抵達江蘇鹽城,部隊無一減員。
就這樣,正式加入新四軍隊伍的洪學智被陳毅任命為鹽城衛戍司令。這也標志著闊別戰場5年后的洪學智,再次恢復了軍職。
隨后,洪學智在應對日偽對蘇北鹽阜地區的夏季大“掃蕩”時,巧妙運用地雷戰、伏擊戰、破襲戰節節抗擊,迷惑和遲滯敵人的追擊速度,最終在周旋3個多月后,成功掩護五分校主力跳出包圍圈。
這樣的游擊天賦和指揮能力讓陳毅嘆為觀止,隨即改任洪學智為鹽阜軍區司令員。至1942年底,鹽阜軍區改為軍分區,劃入新四軍3師管轄。次年3月,洪學智出任3師參謀長,成為黃克誠的鼎力搭檔。
黃克誠善謀大局,而洪學智心思縝密,協調和執行力強。更為關鍵的是,洪學智性格平和,與黃克誠的剛烈形成鮮明對比,兩人性格互補,相得益彰。大事上黃克誠拍板,細節上洪學智謀劃,堪稱是完美搭檔。
有意思的是,抗戰勝利后,新四軍3師奉命挺進東北,途經山東休整時,陳毅還曾單獨將洪學智叫來交流:
而洪學智也推心置腹的向陳毅回應了自己對3師的感情和與黃克誠搭檔的彼此信任。最終,洪學智隨3師一道奔赴東北戰場。
之后,隨著解放戰爭的深入推進,洪學智承擔的任務也愈發重要。從“剿匪”到后勤再到鐵路交通,而后又被點名出任東野王牌的6縱任司令員。
假使沒有抗大的5年深造,恐怕也難有今日的全能型硬手,畢竟四野本就不乏名將。但幾個王牌縱隊司令員在戰爭持續推進的過程中,多少都暴露出性格或能力上的問題,只有洪學智穩中有進,幾乎未出半點紕漏。
建國后,洪學智先是被鄧華點名要去了東北,后又被彭老總點名負責志愿軍后勤,從朝鮮歸國后,黃克誠又將他要去了總后勤部。直至后來的1977年,葉帥又再次力薦洪學智主持國防工業的大局。
兩度出任總后勤部部長,兩度被授予上將軍銜,洪學智的能力、人品與擔當,始終備受與其共事的戰友們贊譽。
回望洪學智在抗大的五年“蟄伏”,恰恰是毛主席高瞻遠矚,提前為國家鍛造和儲備未來全能型棟梁之材的關鍵布局。
五年抗大歲月的淬煉,極大地拓展了洪學智的視野、錘煉了他的全面能力,也塑造了他沉穩堅韌的品格,為日后在更廣闊舞臺上建立功勛,打下了不可替代的堅實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