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侵華日軍向中國投降。80載春秋流轉,當中國人民以萬千種方式回望勝利、致敬先烈時,位于海門的南通融創博物館迎來了一件特殊的史料——1938年侵華日軍軍官橫山久男的家書與隨信封存的南通鐘樓老照片。經專家組認定,這是1938年3月17日南通淪陷當天形成的原始史料,還原了南通抵抗第一現場。
侵華日軍軍官家書,還原南通抵抗第一現場
展開那兩頁泛黃的信紙,1938年3月17日的戰火仿佛穿透紙背撲面而來。盡管字跡潦草、日文夾雜漢字,仍能清晰辨認出關鍵信息:日軍偵察兵天未亮從狼山沿江岸線潛行,與南通守軍交火;日艦在唐家閘西南1500米淺灘擱淺,只能用小艇往返擺渡兵力;更令人震撼的是一句記錄——“岸上火力竟打穿了日軍登陸艇”。
圖片這些細節狠狠擊碎了過往的模糊記憶。南通融創博物館負責人謝松華逐字辨認時,紅了眼眶:“守軍的火力能打穿登陸艇,說明抵抗不僅存在,還相當頑強。”
家書里夾著的老照片,更藏著精準的時間密碼。照片中,張謇出資修建的鐘樓矗立在晨霧里,這是當時南通的最高建筑,大門兩側“疇昔是州今是縣,江淮之委海之端”的對聯清晰可辨,橫批“南通縣”三字筆力遒勁。而鐘樓的指針,赫然指向10時45分。
“以往史料說日軍9點多攻入南通主城,但這張照片推翻了這個時間線。”謝松華指著照片分析,從日軍登陸點到鐘樓僅幾里路,時間差恰恰證明:從清晨到上午,南通守軍的抵抗從未停止。這張老照片以傾斜構圖定格了關鍵瞬間:張謇手書的對聯尚未被刮去,頂端卻飄著猩紅的日本國旗,旗幟褶皺在風中扭曲如撕裂的傷口,這一畫面成為民族尊嚴被踐踏的鮮活見證。
7月10日,南通市委黨史辦、市檔案館專家專程趕來。“老照片的顯影技術騙不了人。”謝松華看著專家們仔細查驗:1930年代的銀鹽沖印工藝,讓黑白畫面邊緣呈現連續流暢的線條;而現代噴墨打印的照片,放大后是點狀斷裂紋路。家書的紙質、日軍部隊番號的書寫格式,也與20世紀30年代日軍文書特征完全吻合。最終,專家組認定:這是1938年3月17日南通淪陷當天形成的原始史料,真實性無可辯駁。
更珍貴的是,它填補了歷史空白。“過去研究南通淪陷,主要依據日軍飯冢部隊步兵伍長荻島靜夫的日記,而這封家書與照片,是貨真價實的‘現場記錄’。”謝松華的語氣格外沉重,“信里提到的抵抗力量,包括當地武裝警察、張謇創辦的南通師范與大生紗廠愛國志士,可能還有共產黨領導的地下武裝——江海兒女的抗爭,從未在沉默中熄滅。”
志愿者跨國接力,隱蔽運輸這份史料
這份帶著硝煙味的史料,能跨越87年回到海門,背后藏著一段跨國尋訪的動人故事。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南通融創博物館從去年開始籌備抗戰專題展。“我們想讓歷史不止于教科書上的文字,要找到能觸摸的細節。”謝松華囑托身邊志同道合的朋友,“多留意抗戰史料,有消息及時聯系。”
4月中旬,線索突然浮現。一位在日本經商的南通籍企業家——也是資深收藏愛好者,輾轉傳來消息,說日本一名大學教授手中藏有“記錄南通抗戰第一天的史料”。“他發來圖片時,我盯著屏幕屏住了呼吸。”謝松華至今還記得那份震撼:照片里鐘樓的輪廓、信紙上熟悉的漢字,正是他們苦尋的歷史真相。
“這是家鄉的歷史,必須帶回去。”那位南通籍企業家的話,讓尋訪從念想變成了行動。
4月30日,承載著87載歷史風雨的包裹從日本啟程。5月2日,海門快遞點的電話如期響起:“您的包裹到了,按約定必須本人簽收。”當謝松華與團隊成員顫抖著拆開包裝,展開信件的一剎那,“突然覺得87年漫長時光仿佛只是一瞥,它就像昨天剛離開,今天又回到了這片曾被它刺痛的土地。”
博物館呼吁:留心身邊老物件,搜尋有價值的史料
在海門城北的南通融創博物館數量龐大的藏品中,有相當一部分與抗日戰爭相關。
“小時候聽祖父講1938年的事,他躲在鐘樓下的棉紡廠區內,親眼看見日軍插旗。”謝松華的收藏情結始于這些帶著體溫的家族記憶。幾十年來,他走街串巷收集老物件,尤其珍視抗戰史料:“有次在古玩市場見到抗大九分校校徽,花光三個月工資也要買下——那是江海兒女救國圖存的見證。”
如今,這些史料被精心保護:恒溫恒濕保存,防火、防損,專業團隊定期維護……“這不是簡單的收藏,是使命。”謝松華特意提到這次回歸的家書與照片,它們已被納入重點保護——這不僅是文物,更是民族記憶的錨點。
在謝松華看來,這份史料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這張照片有三個‘第一次’:首次發現張謇對聯與日旗同框、首次確認淪陷準確時間是10時45分、首次有日軍侵占南通當天的影像記錄。”他認為,這些細節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材,“青少年看了就知道,什么是民族尊嚴,什么是‘落后就要挨打’。”
今年,這份史料將與博物館內抗日史料一起,組成“勝利80周年專題展”,用真實的歷史觸動人心。“我們還準備將史料送往市、省甚至全國的借展。”除了實體展覽,團隊還計劃通過報紙、公眾號深挖史料背后的故事:“當年的抵抗者有哪些后代?他們如今過著怎樣的生活?我們要把這些線索聯系起來,讓歷史更加鮮活生動。”
“守護史料不是專業單位的事,而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謝松華認為,這次跨國尋回的家書與照片正是民間力量的最好證明。“學生、上班族、企業家……大家平時多留意身邊的老物件、老故事,一旦發現有價值的史料,及時出手予以保護。”
80年前,江海兒女用血肉之軀抵御侵略;80年后,我們以守護史料的方式銘記勝利。
展柜里,泛黃的家書與斑駁的照片在無聲訴說:銘記不是為了仇恨,而是為了讓和平的陽光永遠照耀江海大地。
歷史會老,但記憶不能褪色——唯有自強,方能屹立;唯有銘記,方能前行。
通訊員 肖敏冬 徐斐逸 孫乙勻 徐張渝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嚴君臣
(通訊員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