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避寒 編輯|避寒
《——【·前言·】——》
原子彈沒逼日本立刻投降,蘇聯宣戰幾個小時后,日本高層才慌了,核爆震撼世界,卻沒擊潰軍部。
真正讓日本絕望的,是蘇聯出兵斷了后路。投降不是因為恐懼,是因為退無可退,至于這背后的算計,才剛開始講。
學術界的重新審視:挑戰傳統觀點
美國炸了兩顆原子彈,日本才投降,這事說了幾十年,但真相遠沒那么簡單。
戰后主流歷史敘事一直強調,原子彈轟炸是壓倒性打擊,逼日本無條件投降。廣島死了7萬人,長崎死了6萬人,核武器的恐怖程度幾乎超出了人類的想象。
但這么嚴重的打擊,怎么沒能讓日本第一時間服軟?
越來越多學者站出來,質疑這種“原子彈定勝負”的說法。他們說,原子彈確實震撼,但沒擊垮日本的核心軍政體系。真正讓軍部高層驚恐萬狀、毫無招架之力的,是蘇聯突然撕毀《蘇日中立條約》,對日本宣戰。
上世紀70年代,日本國內出現一股“馬克思主義史學”潮流,這些學者強調經濟根源、政治現實,而非單純“科技決定勝負”。在他們眼中,蘇聯參戰才是決定性打擊。
換句話說,日本不是被嚇服的,是被堵死的。
長谷川翻遍美蘇日三方的檔案,拼出一個冷峻結論:日本軍部早已預設“戰敗預案”,但前提是有條件的。而蘇聯突然出兵、全面摧毀日軍駐滿洲力量,讓日本不得不徹底放棄幻想。
日本的戰略幻想:寄希望于蘇聯調停
說到底,日本不是不想投降,而是想體面地投降。問題在于,他們把希望壓錯了寶。
1941年,蘇日簽下《中立條約》。在戰爭最膠著的階段,蘇聯西線對抗德軍,日本則騰出手進軍東南亞,雙方互不干涉,背靠背作戰。
這段微妙的“互不侵犯”時期,日本高層格外珍惜。他們清楚,美國和英國早晚得動手,但蘇聯也許還能“談一談”。
于是,日本把蘇聯當成了最后一根稻草。
到了1945年初,德國已經撐不住。日本內部也知道,勝負已定,最多撐到秋天,問題只剩下怎么“下臺階”。要戰敗,但不能太丟臉;要退場,但得保住天皇。
在這種心態下,他們把所有外交籌碼押在了蘇聯身上。
日本首相近衛文麿、外相東鄉茂德、陸軍統帥部、宮內省,甚至天皇本人,都主張“通過蘇聯調停結束戰爭”。哪怕美國不接受,也可以在戰后爭取談判籌碼。
于是,就有了1945年6月那場關鍵的“廣田-馬利克”談判。
日本前首相廣田弘毅,以私人身份,頻繁與蘇聯駐日大使馬利克接觸。目的只有一個:拜托蘇聯,幫日本找臺階下。
蘇聯表面配合,內心冷笑,他們一邊派人談話穩住日本,一邊調動大軍橫越西伯利亞,準備撲向遠東。
日本越急著談,斯大林就越拖。
從1945年2月開始,蘇聯就在為出兵做準備。他們從柏林前線抽調精銳,第2、第39、第6、第1遠東方面軍全部南下。158萬大軍、5500輛坦克、5300架飛機、670艘艦艇,悄然逼近日本在滿洲的傀儡政權。
而日本還在等, 個“體面的投降通道”。
問題是,美國不買賬,蘇聯不當和事佬,時間不等人。
日本軍部有個基本判斷:美國不會接受有條件投降,但蘇聯也許會出面協調,讓盟軍接受“保天皇”的方案。
他們甚至制定了“條件投降三原則”:
- 保留國體;
- 自主撤軍;
- 戰犯自裁、不受審判。
說白了,他們要投降,但不認輸。
而這些條件,美國聽都不想聽,蘇聯則假裝在聽。
日本仍幻想:如果再撐一下,也許蘇聯就能出面調停;如果再忍一忍,也許可以讓天皇制度保留下來。他們沒意識到:斯大林根本沒打算救他們,而是在等最后一刻翻臉動手。
關鍵時刻:蘇聯對日宣戰的決定性沖擊
1945年8月6日,廣島遭到原子彈轟炸,日本沒投降。
8月8日晚上,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凌晨發動全面進攻,到了8月10日,日本急了。
問題就擺在這里:一個毀滅城市的核武沒能擊垮日本軍部,反而是蘇聯宣戰幾個小時后,日本高層連夜開緊急會議,開始討論投降條件。這反應差別,不明顯嗎?
美國投彈的那一刻,東京大本營沉默。廣島毀滅,讓他們震驚,但沒打亂既定戰略;他們仍在等蘇聯回復。
可到了8月9日凌晨,蘇聯關東軍越過國境,幾小時內突破了日軍重兵設防的興安嶺。
158萬蘇軍對上60萬日軍,裝備上幾乎是碾壓式。蘇軍甚至直接空降到偽滿洲國各大城市,把日軍司令部包了餃子。日本情報機關第一時間就通知東京:蘇軍南下勢不可擋,朝鮮、庫頁島、滿洲全部危急。
這時候,日本才慌了。
8月9日早晨,日本陸軍大臣阿南惟幾怒火沖天,不是因為敵人來了,而是首相竟然提議“接受波茨坦公告”。
軍部死咬一句:“不可無條件投降。”
可現實不等人。蘇軍已逼近哈爾濱、長春,南進朝鮮,甚至計劃登陸北海道。這時的日本高層終于意識到:如果不投降,蘇聯將控制整個北部日本,徹底割裂本土。
他們不是怕蘇聯打得狠,而是怕蘇聯不講規矩。
美國控制下,日本還能保住“天皇制”;蘇聯進來,革命鐵拳砸下來,軍部、貴族、資本家統統玩完。
蘇聯打的不是勝仗,而是立場戰。
蘇軍進入東北,不只摧毀日軍,更放出政治信號:紅色政權即將登陸日本。
這在日本高層引起恐慌。他們不是怕戰敗,而是怕共產主義。
8月10日,蘇聯紅軍僅僅開戰36小時,日本皇宮就開始準備廣播文稿。
從打原子彈到投降,日本等了9天;從蘇軍進攻到急發詔書,日本只用了1天。
再往后,蘇軍沒有放緩進攻。
東北戰場,蘇軍只用了不到20天就摧毀了整個關東軍體系。8.3萬人死亡,60.9萬人被俘,日軍22個師團直接消失。
如果日本再猶豫一周,北海道就不歸美國管了。
《波茨坦公告》與日本的最終抉擇
1945年7月26日,美國、英國、中國三國在德國波茨坦會議上發布《波茨坦公告》。內容很明確:馬上投降,否則徹底毀滅。
可問題在于,日本看完這公告,居然沒表態。
當時日本的回應只有兩個字:“默殺”。
7月28日,鈴木貫太郎出面宣布:對《波茨坦公告》“不予評論”。美國一聽這話,當場翻譯成了“拒絕”。
日本軍部心里很清楚:拖一天是一天,只要蘇聯愿意出面,就能談條件;只要美蘇矛盾升級,日本也許還有翻盤機會。
可日本算盤還沒打完,蘇聯直接一記悶棍砸下來。
8月8日晚上,蘇聯駐日大使被叫到外交人民委員部。莫洛托夫把蘇聯對日宣戰書甩在他臉上:明早開始,咱們就是敵人。
第二天,日本各大軍區全線潰敗,外交戰線徹底崩盤。
所有幻想,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
天皇派人召集“御前會議”,這不是內閣會,不是軍部會,是天皇本人出場主持的最高層決策會。
問題仍然卡在一點:是否可以“以保天皇制”為前提接受《波茨坦公告》。
陸相阿南惟幾、軍令部總長梅津美治郎、參謀總長宇垣一成三人,堅決要求加條件;海相、外相、首相三人同意無條件接受,雙方僵持。
又一次對半,三對三。
最后天皇裁決:“以護持國體為前提,接受《波茨坦公告》。”
這話一出,反戰派松了口氣。
8月14日晚上,阿南惟幾留下遺書,在辦公室切腹自盡。遺書里只寫了五個字:“愿國體永存。”
這一天,天皇錄好了投降詔書。
第二天,東京廣播電臺播放裕仁的“玉音放送”,整個日本民眾第一次聽到天皇肉聲。
語調平緩、用詞含糊,但核心內容就一句:接受《波茨坦公告》,終止戰爭。
誰也沒再提原子彈。這段詔書,從頭到尾,都沒提過廣島、長崎、核武器、美國只字未提。
反倒說了:“世界情勢對我國愈益不利……敵已新用殘酷炸彈……我等須忍痛,終止戰爭。”
翻譯一下:我們怕的不是炸彈,是形勢。
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軍戰艦“密蘇里號”上簽署了投降書,標志著日本正式無條件投降。
投降書明確寫明:完全接受波茨坦公告。
而此時,蘇聯已經占領了朝鮮北部、庫頁島、千島群島、南滿全部日占地區。如果再遲個幾天,日本的北方邊界會全部改寫。
投降,不是因為原子彈;真正讓日本屈服的,是蘇聯從朋友變成對手,是紅軍三路推進、毫不講情,是他們最不想面對的那個結局。
日本怕原子彈?怕,但不怕一次兩次。
日本怕蘇聯?不是怕打,是怕改造社會結構。
原子彈打了日本的臉,蘇聯紅軍捅了日本的心。
參考資料: 《與敵決逐:斯大林、杜魯門與日本投降》 《日本投降內幕》. 《戰后日本史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