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西藏那曲7月20日電(記者 程小路)今年5月,西藏那曲市比如縣白嘎鄉的冬蟲夏草(以下簡稱“蟲草”)進入采挖期,米加早早上了山。他不是去挖蟲草,而是與白嘎鄉派出所的同事及基層干部們在蟲草采集區域駐點,將采集期間可能發生的矛盾糾紛化解在大山中。
蟲草生長在平均海拔4800米左右的高山上,采挖期是45天。5月的高原,夜間氣溫仍在零攝氏度以下,米加和同事們在山上的帳篷里住了50天——比挖蟲草的村民還多5天,這是為提前排查采集點周邊安全隱患、修復進山道路等。
采挖期結束,村民們帶著收獲的喜悅回了家,“米加”們則帶著“未發生1起安全生產事故”的滿足下了山。
白嘎鄉是西藏蟲草主產區之一,全鄉1萬余名居民中有7000余人參與采挖蟲草,這也是當地群眾的重要收入來源。由于白嘎鄉與鄰鄉因此前存在地界糾紛、權屬糾紛等問題,村民之間容易因“越界采挖”爆發沖突。2013年前,年均涉蟲草資源利益矛盾糾紛超過80起。
再往后,截至今年,白嘎鄉已連續12年未發生涉蟲草采集案(事)件。
從矛盾不斷到“零糾紛”,轉變是如何發生的?
7月19日,“輝煌60載 魅力新西藏”集中采訪活動中,歐珠措姆介紹蟲草采挖“五個一線”糾紛調解工作法。中新社記者 程小路 攝
“近年來,我們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結合實際探索創新蟲草采挖‘五個一線’糾紛調解工作法。”7月19日,記者走進白嘎鄉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以下簡稱“綜治中心”),白嘎鄉司法所所長歐珠措姆介紹當地“把問題解決在基層”的探索實踐。
“五個一線”即組織保障在一線,群眾參與在一線,宣傳教育在一線,化解工作在一線,科技支撐在一線。
以蟲草采集為例,采集點組建臨時黨支部,黨員干部在一線做好管理和服務;引領群眾參與維護秩序,主動上報問題隱患;同時,做好“富口袋也富腦袋”的宣傳教育引導,使用“接地氣”的方式進行普法、調解,借助科技手段對采集人員和區域進行管理等。
這些基層社會治理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從群眾中來,也惠及群眾。“以前在采集點發生糾紛,一般都是私下解決;現在,‘有事找黨員’已經成了常態。”歐珠措姆說,“以前有些人采集蟲草下山后無所事事,酗酒滋事、打架斗毆時有發生;現在通過在蟲草采集點開展文體、法治等宣傳活動,老百姓精神面貌有了明顯轉變,法治意識也提升了。”
從警14年的米加,是這場基層治理實踐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他曾經歷過矛盾激化后、連續5天給上百人“勸架”的時刻;而現在,上山駐點雖身體疲累,他卻不再為治安隱患心力交瘁。“今年上山,調解都變少了,更多的時候是為老百姓做普法工作。”米加說道。
蟲草采集期間,比如縣公安局工作人員在采集點為群眾調解糾紛,進行普法宣講。 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隨著“村界”問題的妥善解決,“越界采集”相關糾紛已不再發生。“如今,糾紛更多集中在蟲草買賣、借貸及婚姻家庭等方面。”比如縣人民法院白嘎鄉法庭庭長次旺多吉說。
新時代“楓橋經驗”實踐既與時俱進,也因地制宜。次旺多吉介紹道:“白嘎鄉部分村民居住偏遠,雨雪天氣出行不便,不會為調解糾紛主動前往綜治中心或法庭。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會開展‘上門調解’,主動服務群眾。此外,有些群眾不識字、法律意識較弱,我們也會加強對他們的普法宣傳。”
采挖蟲草的大山中,矛盾日漸減少;而山下的村落里,糾紛仍時有發生。“我們秉持‘調解優先,訴訟斷后’的工作原則,盡量爭取將矛盾糾紛在訴前化解。這既是對‘楓橋經驗’中‘矛盾不上交’理念的踐行,也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次旺多吉解釋道,綜治中心的調解工作不收費,調解成功后出具的司法確認裁定書同樣免費,“能夠調解成功,顯然比‘打官司’更加節約時間和金錢成本”。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在社會基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60多年前由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干部群眾創造的“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在新時代不斷豐富發展。距楓橋千里之遙的藏北高原,人們用智慧繼續書寫基層治理的鮮活故事,維護家園的安定團結。(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