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烏蘭察布7月20日電 題:從試錯種植到科學選種 內蒙古“田間超市”助農優中選優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種子質量關乎糧食安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共建60個“看禾選種”平臺,展示面積逾7300畝,集中示范糧食作物和特色經濟作物品種2000余個,為農民搭建起選種的“田間超市”。
近日,記者探訪位于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吉生太鎮小土格木村的“看禾選種”平臺。該平臺通過建立品種展示評價體系,帶動良種覆蓋率提升,降低農民試種成本,加速優良品種推廣應用,充分挖掘品種增產潛力。
圖為四子王旗的“看禾選種”平臺。牧喜葉攝
平臺田間,馬鈴薯苗郁郁蔥蔥,綠葉間點綴著朵朵小花;麥田里,麥浪起伏;玉米田里,植株挺拔如列兵,葉片在夏日微風中沙沙作響……農技人員與種業公司工作人員穿梭其間,仔細比對不同品種小麥種子的色澤、飽滿度,篩選優質種源。
“目前部分馬鈴薯品種已進入花期,預計7月底大部分將迎來盛花期。此階段水肥管理尤為關鍵。”烏蘭察布市農牧局種業工作站高級農藝師王碧春查看作物長勢時叮囑道。
“馬鈴薯品種差異可從莖色、花色、花青苷等特征辨別。”初入職場的張超穎正在向工作站工作人員李海青請教品種識別知識。
2025年,四子王旗承擔的“看禾選種”建設任務達222畝,涵蓋馬鈴薯、玉米、小麥三大類作物共67個優良新品種,其中馬鈴薯23個、玉米26個、小麥18個。
圖為技術人員察看馬鈴薯長勢。 張蜀雁攝
四子王旗農牧和科技局副局長劉志慧介紹,該平臺構建多作物、多平臺的綜合性示范基地,實現土地、設備等資源集約化利用,顯著提升整體效益。“平臺細分作物類別,設立分類展示專區與微型展示區,使不同品種特性一目了然,方便農戶精準對比篩選,提升選種科學性。”
技術應用上,該平臺推廣“水肥一體化”智能調控,深化良種良法配套,促進農機農藝融合,在節水省肥的同時提升種植效率;“高壟滴灌”技術則起到提溫、防澇、增加積溫面積的作用。
“‘看禾選種、看禾推種’是加快推廣高產、優質、綠色、專用品種的重要舉措。作為參與企業,我們致力于為廣大農戶篩選出真正優良的品種。”內蒙古鑫雨種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田文鋒表示,公司收集了全國多家種業公司的優良品種進行同條件對比,旨在評選出最適合四子王旗及內蒙古地區的良種。
“看禾選種”平臺節水成效顯著。“今年采用0.8升/小時的滴灌方式,相比此前的1.38升/小時,平均每畝可節水80至120噸。公司在‘看禾選種’基地及種薯生產田共種植980畝馬鈴薯,預計總節水量達8萬至12萬噸。”田文鋒說。
圖為“看禾選種”平臺的麥田。 張蜀雁 攝
王碧春表示,當前各作物長勢良好,下一步將加強田間管理。“收獲前,我們將組織專家對各品種進行綜合鑒定,從產量、田間性狀等方面評選出3至4個表現突出的品種,為明年大面積示范推廣、向農民推介好種良種奠定基礎。”
近年來,四子王旗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提升資源保護利用、品種創新、良種供給和依法治理等能力,推動種業轉型升級和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目前,全旗擁有馬鈴薯制(繁)種企業2家,良種繁育基地10萬畝,已登記馬鈴薯品種18個,年供種薯8萬噸,銷往新疆、遼寧、陜西、廣西等地。
種子被稱為農業的“芯片”,良種在促進糧食增產方面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作為內蒙古落實種業振興行動的重要舉措,搭建“看禾選種”平臺有效解決了農民選種難的問題,該平臺在2024年入選“國家種植業技術推廣典型案例”。(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