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兒說“富不過三代”,簡直是家族傳承中的一條魔咒。
一代創(chuàng)業(yè),二代守業(yè),三代繼業(yè),是每一位家族掌舵人共同的愿望。
然而從古至今,無數(shù)家族的興衰軌跡反復印證:起家不易,傳家更難。
盡管如此,歷史上總有一些家族長盛不衰,輩輩有規(guī)矩,代代出人才。
家族傳承的秘密,早已寫在《格言聯(lián)璧》這部書中。
說到底只有10個字:勤儉、忠孝、謹慎、詩書、積善!
01勤儉,治家之本
曾國藩說:“勤者,生動之氣,儉者,收斂之氣,有此二字,家運斷無不興之理。”
只勤不儉,一邊努力打拼,一邊追求奢侈,家庭最多維持現(xiàn)狀。
只儉不勤,財富只出不進,省再多也無用,家庭難以有所起色。
不勤不儉,整日無所事事,卻還揮霍無度,家庭必然支離破碎。
唯有克勤克儉,既要勤奮,創(chuàng)造財富,又要節(jié)儉,生活樸素。
如此,方能富養(yǎng)心性,積累財富,讓家庭走上坡路,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曾國藩治家亦無過人之處,不過奉行勤儉二字。
他要求后輩對諸事盡量親力親為,即使是撿柴、收糞、插田這樣的小事,至于家中女眷,廚藝、紡紗、制衣更是不能假手于人。
哪怕身居高位,他依舊衣不尚華,食不厭蔬,居住在簡陋的房子里。
以勤儉律己治家,由此,曾國藩不僅官運亨通,曾氏家族也奇跡般傳承兩百余年,無一敗家子。
李商隱詩云:“成由勤儉破由奢。”
人勤則興,家勤則旺,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縱使家中富甲一方,亦當勤儉,開源節(jié)流,保長久富貴安寧。
02忠孝,齊家之本
《小窗幽記》有云:“豪杰向簡淡中求,神仙從忠孝上起。”
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家無孝子,則無底蘊德行。
而忠孝之家,對國盡忠,對事盡責,對父母長輩盡孝。
其至愛至誠,可通達于神明,光照于天下,行事無往不利。
魏晉南北朝時的瑯琊王氏,一向強調(diào)孝為百行之首。
家訓要求子孫晨昏定省、冬溫夏清,將孝道融入在骨血之中。
“臥冰求鯉”的王祥以孝聞名天下,就是出身于王氏家族。
因其孝義門風,王氏在東晉極為顯赫、極具名望,其家族成員多任高官。
且王氏家族能人輩出、仕宦顯達、文才相繼,三百多年來無人與其并肩。
《格言聯(lián)璧》中說:“孝子百世之宗,仁人天下之命。”
孝子可為百代宗師,令人敬佩,求忠臣也必于孝子之門。
恪守孝道齊家,養(yǎng)出感恩孝順的子孫后代,家庭的福報才會源源不斷。
03謹慎,保家之本
《后漢書》有言:“ 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zhàn)戰(zhàn)栗栗,日慎一日。”
一天比一天謹慎,這是光武帝劉秀對功臣的勸誡。
奪天下不易,守天下更難,時時如履薄冰,方能行穩(wěn)致遠。
家族亦是如此,祖祖輩輩躬身苦干以發(fā)家,創(chuàng)造今時今日的榮光。
若是躺在功勞簿上,滋生驕橫之心,放縱傲慢之行,離敗家恐怕就不遠了。
越是鼎盛之際,越要收斂謹慎,不宜張揚,才是處世保家的第一等功夫。
蕭何是西漢的開國功勛,蕭家也因他而興旺。
他本是縣城一小吏,而今卻功冠群臣,擔任宰相,門生故吏遍布朝野。
換作常人,恐怕早已驕矜恣意,一朝得志便忘形。
可蕭何卻慎始至終,深諳進退之道,不惜自污占取民田,來減輕劉邦的疑心。
結果就是,鋒芒畢露如韓信、彭越等異性王皆身死族滅,而蕭家得以傳承保全。
正所謂:“小心駛得萬年船。”
行事猖狂的家族,往往埋下禍根而不自知。
小心謹慎,言不妄出,性不妄躁,走好每一步,才能保住一家人。
04詩書,起家之本
蘇軾在《三槐堂銘》中寫:“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當下無論貧富,都要重視子孫的文化教育,謹守耕讀傳統(tǒng)。
因為投資教育,永遠是性價比最高的投資,從不虧本。
一個家能夠興旺發(fā)達,靠的不是埋頭苦干,而是家里的書香氣。
清代安徽桐城的張氏家族中,張英、張廷玉、張若靄,祖孫三代,頗受康、雍、乾三帝的青睞,可謂合家頂戴,滿門朱紫。
但最開始的張家,不過是地方儒生,平平無奇。
他們起家的根源只有一個:將讀書放在第一位。
張家世代重視子弟教育,花大價錢設立家塾、延請名師。
自張廷玉的高祖起,便一心讀書,以科舉晉身,為后代積累資本。
讀書乃第一等好事,讀書子弟乃第一等人。
詩書滿屋,人人向?qū)W,就是一個家最好的風水,興家起家不過是水到渠成。
05積善,傳家之本
古語有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唯有厚德,方可載物,無論古今,行善積德,都是傳家的根本。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若有余力,請心懷慈悲,樂善好施。
內(nèi)心的善良,結下的善果,是留給子孫后代最深遠的福蔭。
北宋時,四川有一個富家翁,極善于經(jīng)營,家財有萬貫。
他膝下只有一個獨子,按理說本該千恩萬寵,將家業(yè)盡數(shù)托付。
然而他臨終前,留給孩子的不過是幾間破屋與幾畝薄田。
只因大多數(shù)的家財,都被他用來賑濟窮人了。
在他看來,與其給子孫留下金山銀山,不如留下善緣厚德。
很多人覺得他傻,但是事實證明他是對的,他的子孫,一個比一個有出息。
這個人就是蘇軾的曾祖父蘇杲(gǎo)。
《易傳》中講:“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善良植根于家風,德行澤被于后代,定能興家傳家,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