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不裝了,對俄羅斯開啟第18輪制裁,然后不由分說把中國多家企業拉入黑名單。
更欺負人的是,德國財長直接在會議上罵中國產品是“垃圾”,還拉著6國一起抵制。
豈有此理!
先從歐盟制裁俄羅斯說起。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18日表示,要開始對俄羅斯實行第18輪制裁方案。
主要打擊“俄羅斯戰爭機器的核心”,包括銀行業、能源業與軍工產業,還包括對油價的控制。
這輪制裁要持續到俄烏沖突結束。
說白了,這就是在給俄羅斯施壓,趕緊對烏克蘭停手,要不也別想好過。
但讓人無語的是,在這份針對俄羅斯的制裁名單中,赫然出現了大約十家中國企業、兩家中資銀行的名字。
歐盟指控這些企業涉嫌“繞道向俄提供技術產品”,但沒有公開確鑿證據。
中國一直買俄羅斯的原油,卻不進行制裁,這在歐盟眼里就是支持俄羅斯。
中國外交部立刻回應,提出嚴正交涉:
中方企業一貫遵守國際法,歐盟此舉是“長臂管轄”。
借俄羅斯之名,行打壓中國之實。
這不是個例。
17至18日,第三次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南非德班舉行。
會議期間,G7成員國私下召開了小會議,討論應對全球經濟問題的戰略。
德國財政部長克林拜爾在會議上發表激烈言論,稱G7國家已達成共識,要聯手應對中國的“產能過?!保袊a品是“垃圾產品”。
他還強調,G7必須“帶頭行動,建立排除中國的供應鏈網絡”。
德國財政部長 克林拜爾(中)
克林拜爾不是一時失言,更不是情緒化發泄。
這番言論背后,是德國傳統制造業的巨大焦慮——來自“中國制造”的威脅。
建國以來,中國大力發展制造業,三大改造、五年計劃,中國逐漸擁有了系統、全面、強大的制造體系。
尤其是電動汽車、家電、光伏組件等核心領域,中國的產品在質量和價格上都實現了雙重突破。
而這些領域,恰恰是德國過去幾十年的立國之本。
在西方的強權政治思想里,當初中國大開國門供他們傾銷產品、投入資本,自己牢牢占據主動權。
他們還長期借助媒體、評級機構等“權威”渠道,將中國產品與“廉價”“低質”強行掛鉤。
時過境遷,中國的飛速發展讓他們試圖自欺欺人,用那一套強勢做派施壓。
哪怕中國產品在技術標準、環保合規方面合格甚至領先,這種固有印象仍在持續影響西方消費者的選擇。
事實上,他們早已在和中國的較量中占據下風。
“垃圾產品”四個字,不像是在罵中國產品真的不行,而是被差距刺痛之后的盲目跳腳,一種挽尊的說辭。
這番言論之所以能在G7內部得到一致響應,是因為他們都面臨同種境況——本土產品將被“中國制造取代”,本地建設越來越離不開“中國制造”。
G7討論的,不僅僅是如何應對“產能過?!保?strong>更重要的是如何重構全球供應鏈,把中國排除在外。
這種“去中國化”不僅是經濟上的舉措,還是一種系統性的戰略布局。
但是這種策略,在現實操作中極具風險。
中國制造在多個關鍵領域具有不可替代性,比如小到鋰電池材料、稀土、半導體設備,大到整個制造鏈條。
G7若強行脫鉤,短期內不但無法獲得替代產能,還可能讓出市場給美國企業,反而削弱本國制造業的全球占有率。
除了各國心照不宣,媒體也跟著帶節奏。
德國《明鏡》周刊、《商報》等主流媒體紛紛發文,中國經濟雖有好轉,但“缺乏持續性”,還將中國發放汽車、家電補貼稱為“飲鴆止渴”,斷言中國增長模式“不可維系”。
面對“垃圾產品”的指控,中國沒有用口水反擊,而是亮出產業實力。
中國制造依靠的是技術創新、完整供應鏈、市場機制和人口紅利,不是靠補貼和低價傾銷。
以新能源汽車為例,2025年上半年,中國品牌在歐洲銷量同比增長超過30%。
在非洲、東南亞、中東和拉美,中國制造的家電、汽車、光伏設備為數億普通家庭提供了生活質量的躍升。
這些產品并未因“便宜”而失去品質,反而以“實用”“可靠”贏得口碑。
真正的“垃圾”,也許是那種用偏見取代理性、用恐慌遮擋事實的政治幻覺。
對于那些試圖通過政治手段打壓中國的行為,中國必將堅決反擊,捍衛公平與正義。
中國制造不需要解釋,全球消費者的選擇就是最好的答案。
而這個答案,恰恰是西方最不愿面對的現實。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對中國制造抱有如此大敵意,甚至還想將中國趕出市場。
看不慣又干不掉,只能在國際會議上打“口水仗”。
不如直接亮出產品,敢不敢直接和“中國制造”較量一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