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擊【預約】按鈕預約直播,參與抽 獎
包郵贈送治愈系精美香薰蠟燭
前幾天,表哥突然聯系我,說最近孩子放暑假了,打算一家三口來我這邊看海。
歡迎之余,我有點意外。
在我印象中,表哥幾乎是全年不休,連過年都只回家吃個年夜飯,一心撲在工作上。
這次卻破天荒地愿意陪家人旅游,實在少見。
見面后,在飯桌上我問起表哥怎么突然轉性。
他支支吾吾半天沒開口,最后,還是表嫂接過話說:
“年初的時候單位體檢了,醫生跟他說,再不注意就有生命危險了。
我也告訴他,家里也不缺錢,不能這么拼了,要是孩子沒了爹,花錢能買回來嗎?
反正好說歹說,他終于知道自己命重要了,把煙酒都戒了,也終于有空陪我們娘倆了。”
表哥在那邊紅著臉,一個勁說“吃飯吃飯”,我仔細端詳著他的氣色,的確比之前看起來好多了。
從表哥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中年人的影子,辛勞勤奮,為了讓自己和家人過上好日子,努力了半輩子。
但說實話,歲月不饒人,到了一定歲數,再怎么卷,我們也比不過年輕人了。
另一方面,中年人的優勢本來也不在時間多、精力旺盛上,非要用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競爭,只會事倍功半。
倒不如學著改變一下工作方法和生活態度,別太消耗自己。
奉勸大家,中年以后,如果沒有特殊經濟困難,別再盲目用時間和體力換錢了,真的很傻。
常言道“辛苦錢辛苦錢”,賺錢就沒有不辛苦的。
家庭有責任要扛,單位有工作要趕,如果我們自己再幫著外界給自己施壓,那早晚會垮掉的。
想辦法少熬一點夜,少加一點班,少操一點心,少一些應酬,把工作強度盡量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才不至于傷身。
就像鐘南山院士說的那樣:
“健康是一顆空心玻璃球,一旦掉下去就會粉碎;工作只是一個皮球,掉下去后還能再彈起來。”
錢是掙不完的,活也是干不完的,但命沒了就是沒了,沒有再修改的機會。
《鳳凰周刊》主編師永剛,之前當過兵,而且每天堅持鍛煉身體,游泳一個小時,身體素質至少比普通人要好。
可他卻確診了一種絕大部分患者存活期不超過兩年的稀有癌癥,腎上腺皮質癌。
為了保命,他不得不賣掉深圳的房子,花了整整十年去治療,才終于痊愈。
而之所以會患病,據他所說,主要就是因為無休止的工作。
生病之前,他一周有三到四天時間都在加班,有時候甚至會工作到凌晨一兩點,最終失去了寶貴的健康。
比起師永剛,前陣子爆出噩耗的浙大教授劉永鋒,更是一記沉重的警鐘。
只說這個名字,大家可能沒有什么概念,十點君簡單介紹一下他的簡歷。
國內高校晉升教授的平均年齡,是40.8歲,而劉永鋒30歲成為浙大副教授,35歲晉升為教授,同年榮獲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堪稱青年才俊。
晉升為教授以后,他繼續努力工作,成果不俗,僅44歲就斬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發表論文230余篇,手握48項發明專利。
而后,在48歲時,他突發腦出血,溘然離世,成為學術界的巨大損失。
劉永峰去世后,他妻子整理出一份工作時間表,表上可見,過去一年里,劉永峰工作了319天,且長期下班時間在晚上十點以后。
這樣繁重的工作,不知道連續了多少年,給身體壓上了多少負擔,最終徹底壓垮了。
網上有個詞,叫“失控型努力”。
說的就是有些人,年輕時養成了拼命三郎的工作習慣,從中收獲了認可、成就和錢。
等上了歲數后,心態沒有及時轉變過來,還延續之前的工作習慣,耗盡了自己的免疫力。
努力固然是個好詞,但任何東西失控后,都很可怕,都有所危害。
何況,仔細想想,拿命換來的錢,最后去趟醫院都花進去,到頭來只落得一身病,實在是不值得。
中年以后,最重要的一課,就是學會惜命。
當然,難免會有人說,他們也知道健康重要,可錢更重要。
就像網上那個段子說的:
“沒有病我可能可以活到90歲,可沒有錢我明天就要餓死了。”
雖說是開玩笑,但沒錢的確是寸步難行。
特別是中年以后,老少兩頭都要花錢,歇一下都感覺是在坐吃山空,都會焦慮。
這些十點君理解,也常有同樣的感觸。
但其實,很多時候,玩命地工作,其實并不是掙錢最快的方式。
首先,適當讓自己緩一下,反而能提高工作效率。
科學管理之父泰勒,接手一個生鐵搬運工廠后,給員工提了三點要求:
第一,每小時休息5分鐘,即使并不覺得累;
第二,將每天的工作時間從10或12小時減少到8.5小時;
第三,確保大家在工作時是專注的,高效的。
當時的人都在用時間換產量,大家都以為泰勒這個操作會降低工作效率。
可事實上,這三點要求實行后,工人們從平均每天處理大約12噸的生鐵,提升到每天處理大約48噸的生鐵,并且不覺得疲憊。
適當休息對純體力勞動都有如此大的幫助,更別說當代人大部分或多或少都需要做一些腦力工作。
這就更需要保證休息充足,才能避免精力不濟,大腦犯錯。
其次,一味辛苦,無暇思考,未必是好事。
要知道,聰明人大都不吃無意義的苦。
自媒體作者維小維,曾經分享過一個故事。
一次他從機場打車回家,和司機師傅閑聊了幾句。
在說到每天工作多久時,師傅驕傲地說,他一天最多跑10單就能收工了。
而且,其他司機一天賺三五百,他一天能賺2000塊。
維小維聞言有點驚訝,畢竟印象中的出租車司機,大都要不停接單,忙碌很久,才能維持收入。
追問下去才知道,原來,這位師傅剛干這行時,也和別人一樣,一天要跑十幾個小時。
可大多數時候,他不是遇上堵車,就是接不到單,根本賺不到多少錢。
面對這種情況,他沒有繼續苦干,拿時間換錢,而是停下來,花一些空閑的時間觀察思考。
慢慢他發現,他所在的城市,機場位置偏遠,而且很少堵車,單價高開著也舒心。
所以他主動去結交各大酒店的門童,拜托對方為自己提供客源,并分給對方一定的提成。
從那以后,他便很少和同行去搶市中心的單子,而是不停往機場跑,工作更輕松了,掙得反而變多了。
講這兩個例子,不是說努力不好,只是覺得張弛有度,可能才是正確的工作方式。
比起能吃苦,會休息,懂思考,顯然更加重要。
否則,那些流過的汗,不過用行動的勤奮,掩蓋頭腦的懶惰。
到頭來,耗盡了體力,磨完了時光,人依舊陷在貧窮的泥沼中,無法逃出。
在知乎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僅僅知道干活是不夠的,人的一輩子很長,要學會提高長期競爭力。”
誠然如此。
不同的階段、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目標,都需要我們不斷轉變,跟上時代。
從互聯網到機器人,從DeepSeek到Manus,信息時代帶來的不斷更迭的生產工具和不斷更新的就業環境,都在考驗我們的適應能力。
未來,那些只靠時間和體力就能完成的重復性工作,只怕都會交給科技產物去做。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未雨綢繆。
真正的聰明人,一定會盡早提高自己的長期競爭力,發揮出個體的獨特優勢,避免被他人和機器取代。
具體應該如何做呢,十點君有以下3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1、提升認知。
前兩天在知乎刷到一個帖子,讓人有些憤慨。
一位家長堅持要給高考考了高分的孩子報一個早已飽和的、孩子也不喜歡的專業,原因竟然只是在他們那個年代這個專業特別好就業。
有些中年人,真的很喜歡抱殘守缺,永遠守著自己年輕時的經驗,不肯提高認知,與時俱進。
到頭來,不僅抓不住風口,還容易踩坑上當。
未來幾年,無論你在做什么,別忘了提升認知水平。
它不能幫我們一夜暴富,但可以在風浪中,為我們的小船避開旋渦,確定方向。
2、保持靠譜。
很多事情干到最后,大家能力都差不多,拼的就是誰更靠譜,讓人可以放心。
養成做事踏實、事事有交代的工作習慣,不斷給人確定性和安全感,那不論領導、客戶還是同事,都能放心。
但偏偏,靠譜又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建立信任的過程,所以需要我們盡早培養、長久保持。
這是一個聰明過剩的時代,小聰明不稀奇,能靠譜,才是最寶貴的特質。
3、守住健康。
一個人想保持競爭力,最根本的需求其實不是知識、能力、學歷,而是堅持不下牌桌。
君不見多少青年才俊,鮮花著錦,前途無量,可一朝患病,無法投身工作,那再怎么惋惜也只能一票否決。
人生這場馬拉松中,最忌諱的就是發力過猛。
守住身體,我們才能跟上變化,未來才有無限可能。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放羊人,每天在烈日下辛苦放羊,收入很是微薄。
有人問他如此辛苦放羊,目的是什么?
放羊人說:“娶媳婦。”
“那娶媳婦的目的呢?”
“生娃。”
“生娃的目的呢?”
“繼續放羊。”
放羊人的循環人生,恰如我們許多人。
一旦習慣了某種生活方式,就只顧著悶頭走下去,再辛苦也不思改變。
但事實上,只顧著讓身體疲憊,用工作填滿生活,并不是天道會酬的勤,并不能得到對等的收獲。
中年以后,如果不是真的有經濟困難,還是奉勸大家學會停一停,歇一歇,想一想。
調理好身體,思考好道路,修煉好能力。
人生太短,別吃太多無謂的苦,在徒勞的忙碌中徒勞虛度。
點個,與君共勉。
作者 | 明冬,課虛無以責有,叩寂寞而求音。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