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東方影都
近些年,中國的科幻和特效大片不斷,而其中《流浪地球》系列、《封神》、《刺殺小說家》、《獨行月球》等一眾大片都在青島東方影都影視產業園誕生。有人說這里的技術堪比好萊塢,也有人把這里稱作“中國科幻電影的魅力心臟”。這座歷經五年,落成于2018年的影視產業園,到底在為中國電影的工業化帶來怎樣的技術支持和改變?
《蛟龍行動》中的水下技術如何實現?《封神》中的電影概念設計如何完成?落后國外多年,現在走到了哪一步?“少壯派”導演們都歷經過怎樣的工業化試驗之路?本期《近觀中國》特邀拉脫維亞觀察員安澤來到青島東方影都一探究竟。此次,她有幸采訪到了《刺殺小說家》的導演路陽,會聽到怎樣的故事呢?
亞洲最大水下攝影棚
目前,東方影都有40個頂尖影棚、32個車間,這里是中國乃至全球技術最先進的電影制作中心之一。
安澤首先來到了水下攝影棚,這里占地超8000平米,由室外和室內32度恒溫水池組成,總水量達1萬立方米,是目前亞洲最大的水下攝影棚。《流浪地球2》、《刺殺小說家》和《蛟龍行動》等多部電影中的經典水戲都是在這里拍攝完成。
安澤在現場觀看了水下攝影機的拍攝過程,從早期簡陋的膠片防水殼,到如今頂級的綜合水下拍攝影棚,技術有了質的飛躍。
設備工程部總監梁延增先生向安澤介紹了更多水下攝影棚的具體情況。影棚之所以選擇32度恒溫,是為了讓演員可以在更舒適的水溫中快速入戲。同時,影棚中還配備了吊掛系統,支持燈光、道具甚至演員威亞的布設,滑軌梁密度高,滿足復雜拍攝需求。
看到這些先進的水中拍攝設備,節目組的攝影師徹底不淡定了,親自下水試了一把。
電影概念設計
在中國走到了哪一步?
十幾年前,在美國的探訪、取經,讓一批中國青年電影人見識了好萊塢電影工業。訪學歸來后,他們從各自的視角出發,建立了美術、視效、后期等專業團隊。青島東方影都恰恰而吸引了這樣一批專業工作室。
安澤此次探訪的“末那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工作室從知名GK手辦團隊轉型,深耕電影概念藝術、特效化妝和藝術設計領域。電影《封神》中的眾多人物造型都是由末那來完成的。
電影概念設計,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好萊塢就已經出現,但在中國卻還是一個只發展了十來年的領域。末那作為中國第一個原創GK手辦團隊,2013年在烏爾善導演的鼓勵下,通過《鬼吹燈之尋龍訣》帶領工作室進軍電影概念設計領域,開創了手辦工藝應用在電影道具的先例。
烏爾善導演在《尋龍訣》的前期開發階段引入“概念設計”這一全新環節和工種,在中國電影制作中是第一次出現,這被視為是中國電影內容產業工業化和技術能力達到一定水平的標志。
2016年,末那工作室開始接手《封神三部曲》項目的相關工作。參與從前期概念設計到后期物理道具制作的全流程。電影中,大家熟知的雷震子形象就出自末那。概念設計師四季老師告訴安澤,當時他們70%還原了原著中對雷震子的描述,同時為了打造中國特色的神話人物形象,在設計中還借鑒了中國傳統水陸畫、壁畫 、彩塑等造型和技法。
雖然,現在電影概念設計越來越多地被大制作電影所使用,但四季老師表示目前在這個領域,中國電影人還需發力,讓產業工業化更加完善。
四季(末那概念設計師):“好萊塢有大量這類影片,為相關從業者積累了豐富經驗,他們有很多辦法應對不同問題。比如,電影里需要制作某個東西,我們甚至可能不知道該用什么材料。但人家從 60 年代就開始做概念設計了,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他們的工具、材料、設備都非常完善。無論你想做什么,都有配套支持。比如想做毛發,就有公司專門做這個,不同疏密、長短、柔韌度的毛發,你只需向他們定制或采購就行。目前,中國大部分材料還是依賴進口。我覺得不能拋開整體工業基礎來談電影工業。必須要有人去做類型電影,比如像《封神》這樣的片子,要制作大量怪獸、特殊道具、機械道具,還要給大量巨人化妝等等,所謂工業化的推進,都要依靠一個個切實能落地的項目,通過不同的類型片來整體推動,我認為這是最核心的。”
全程預拍攝如何實現?
如果說硬件建設和技術引進為中國電影工業化,打下了好的基礎,那么科學的流程管理則是確保每個龐大繁復的制作系統能高效運轉的關鍵,這也是“少壯派”導演們,不斷嘗試調整的關鍵。
以2023年上映的《流浪地球2》為例,早在2020年正式開拍前,郭帆導演便首次引入了“全程預拍攝”的概念,即通過動作捕捉等技術對影片實際拍攝的整個過程,先進行一遍虛擬化預演,這樣做得目的是為了在實際拍攝時能直觀地看到“可視化劇本”,從而降低拍攝成本。而青島東方影都的5號科技棚正是引入這一流程的見證者。
在5號科技棚里,安澤還過了一把戲癮。她穿著動作捕捉的服裝,擺出各種造型,現場的屏幕中馬上就生成了以其動作為基礎的虛擬形象。技術部工程師唐康告訴安澤,這些虛擬形象,都是1:1還原真人,甚至能還原每根骨骼的比例。
虛擬預演流程的首次應用是在2002年上映的電影《星球大戰:西斯的復仇》中,而到了2006年《阿凡達》時期,虛擬預演已經在好萊塢廣為推廣,成為其電影工業的標準流程之一。2020年的年初,作為5號攝影棚的技術總監,于秋貝在搭建5號棚之初,便邀請好萊塢的數字王國公司傳授相關經驗。
于秋貝(青島東方影都影視產業園技術部總監):“好萊塢的每一個流程環節,就是我們所說的流程管線,有著高度系統化的管理。每個崗位上的每個人,在各自的工作環節中都需要完成對應的工作。對我們而言,必須一步步進行搭建。我們上一個劇組參與的是一個規模很大的項目,在拍攝預演時,現場有近30名工作人員,這還不包含導演和演員,純粹是工作人員。其中有專門的動捕工程師、負責服裝的技術人員、攝影師、虛擬攝影師,還有專門的場記,整個團隊就像一個小劇組。關鍵在于如何讓各個工種以最高效的方式配合拍攝。我們虛擬預演這項技術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就在于提高劇組的拍攝效率。如果我們這邊的效率降低了,這項技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據說,在學會好萊塢的一套管理模式之余,5號攝影棚還開發了自己的黑科技。想知道是什么嗎?節目中找答案吧。
隨著中國電影虛擬配套技術和管理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導演們開始使用虛擬拍攝技術制作影片,路陽導演就是其中一員。他所指導的奇幻動作片《刺殺小說家1》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完整使用虛擬拍攝技術的影片。安澤來到路陽導演的工作室一探究竟。
路導告訴安澤,《刺殺小說家2》即將上映,而這部電影也使用了虛擬拍攝技術。另外,對比之前的第一部,第二部的視效鏡頭更多,從第一部的1900個左右增加到2700個。
參觀工作室的時候,安澤一眼就看到了《刺殺小說家1》中的紅甲武士模型手辦,當時,攝制組對這個人物的完成并不容易。
路陽(導演):“紅甲武士完全是一個數字角色。我們先讓演員做工作捕捉,然后有很多的虛擬拍攝,再配合實景拍攝。當時是用了挺多精力去摸索這一套新的流程,因為之前我們在真人電影里,沒有用過整套的動作捕捉,也沒有虛擬和敘事結合拍攝。所以,很多技術我們要把它銜接起來,要找到很多接口,提出很多很具體的需求,把整個流程放到電影的生產里面去。最開始紅甲武士我們考慮真人出演,但效果和預想的差距較大,最后決定用數字技術和動作捕捉的方式完成?!?/p>
路陽導演是在2014年走出去的青年導演之一,也是回國后,親歷、推動、見證中國電影工業化第二個十年的代表人物。他如何看待目前中國電影工業化的發展呢?
路陽(導演):“在拍《刺殺小說家1》之前,開會的時候大家說你瘋了吧,這東西該怎么做?到現在,他們就說,你想什么,沒問題,交給我,給你做,狀態完全不一樣。我們已經有了很強大的工具和手段,接下來要更專注藝術本身,更側重情感、故事、戲劇的部分。我們和好萊塢的工業化不是完全一樣的思路。我們更側重于解決問題,我們的要求就是必須打破部門限制,一旦出現一個問題或者有一個需求的時候,最好能調動所有同事的資源來提供想法,怎么來完成。不分彼此的這種創作是我們強大的地方,對我們來說,工業化有很重要的一部分不只是提升視效,而是在于如何把我們的電影拍得更好,更讓觀眾喜愛,這才最重要的一點?!?/strong>
安澤還有哪些見聞和收獲?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本期《近觀中國》節目。
制片人:張小玲
編導:梅苑
編輯:于二丫 楊佳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