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19歲陜西籍高中生彭宇軒被騙至緬甸一事,如今有新進展:紅星新聞從相關渠道獲悉,7月20日上午,緬甸佤邦司法委在孟連縣勐啊口岸向中國執法部門移交20名中國籍涉詐犯罪嫌疑人、9名中方協查函指定人員及29名被解救人員。移交的人員中,包括此前備受關注的高中畢業生彭宇軒。7月20日下午,緬甸相關部門向紅星新聞確認了這一消息。
彭宇軒通過孟連縣勐啊口岸移交
20日下午,彭宇軒的親屬也向紅星新聞確認:“消息屬實。”但對于哪天能返回陜西漢中老家,其表示,“具體行程還沒安排”。
彭宇軒今年19歲,是陜西漢中人。其母楊女士此前向新京報介紹,今年6月28日彭宇軒填完高考志愿后,提出去西安找朋友玩。家里之后給了他800元錢。6月30日,楊女士聯系彭宇軒時,彭說想在西安找份暑假工。7月3日,楊女士再次聯系他時,彭宇軒說“在火鍋店里試工很忙”,為了不影響他,楊女士沒再聯系他。
“7月6日接到彭宇軒朋友的電話,我才知道他在云南邊境失聯了。”楊女士后從彭宇軒的朋友處獲悉,7月1日,彭宇軒以“到云南投奔姑姑找工作”為由,坐飛機去了云南昆明。7月1日至3日,彭宇軒一直和朋友保持聯系,4日中午,他發來定位顯示在云南省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孟連縣)勐啊口岸后,之后便失去了聯系。
7月10日,楊女士聯系彭宇軒時發現,接聽電話的不是她兒子,接聽人自稱“是緬甸人,在邦康”。之后,彭宇軒被確認人在緬北。此事引發極大關注。7月19日,據極目新聞報道,彭宇軒已平安找到,緬方正與中方就跨鏡交接細節進行最后協商。
7月20日上午,紅星新聞獲悉,緬甸佤邦司法委已將彭宇軒等人移交中方執法部門。緬甸相關部門以及彭宇軒的親屬也在20日下午向紅星新聞確認了這一消息,“消息屬實”。
紅星新聞記者 韋星
編輯潘莉 責編 官莉
延伸閱讀
剛參加完高考的19歲少年彭宇軒,原本只是想找份暑期兼職賺點“零花錢”,結果一路被“高薪女網友”引導,從陜西漢中一路南下至云南臨滄,再“被賣進”緬甸,并最終在緬北一處園區里開始“學習詐騙話術”。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劇情并未滑向深淵,而是“峰回路轉”。據彭宇輝在緬甸媒體鏡頭前的自述,園區老板在了解他的身份后,竟勸他離開,“你考上了大學,前途光明,不該待在這種地方。”
不過與彭宇輝在緬北媒體上所說的不同,彭宇軒的母親楊女士此前曾對媒體表示,兒子失聯后,她多次接到自稱“與緬軍有關系”的陌生人來電,聲稱可以協助“撈人”,但需支付高達20萬元的“營救費”。
據緬甸佤邦司法委7月19日發布的消息,他們已成功找到失聯的中國籍高考生彭宇軒,并正在推進其回國工作,并發布了彭宇輝的“自述”視頻。
彭宇軒獲救后出鏡 視頻截圖
“高考完之后想掙點零花錢,就在招聘軟件上找暑假工。”彭宇軒說,他當時接到一個女網友的消息,對方稱可以安排他去做主播,還說他“長得不錯”,可以“包裝一下賺大錢”。猶豫了十來天后,對方甚至主動轉來路費。就這樣,他獨自從西安出發,坐上了前往云南臨滄的列車。
一切的轉折發生在臨滄。彭宇軒被引導上了一輛面包車,隨即被帶至滄源縣的中緬邊境。之后,他被轉送至緬甸。進入緬甸后,他經歷了十余次車輛更替,最終抵達了緬甸當陽的一個園區。
緬甸當陽位置
“剛到園區的那天,他們讓我休息,第二天就開始教我們‘話術’,也就是詐騙用的語言。”彭宇軒表示,他接下來連續四天都在背誦這些內容。直到第四天,園區老板找到了他,“他問了我的情況,說我年紀小,還考上了大學,說我前途光明,不該待在這種地方。他還說,雖然他們出來是為了賺錢,但做事得有良心,應該回去好好上學,孝敬父母。”
第二天下午,園區決定將彭宇軒“放行”。幾名緬軍士兵開車將他送往緬甸當陽市,行程大約五六個小時。臨別時,士兵特別叮囑他:“一定要找佤邦的士兵,他們能把你送回國,千萬別找錯人,否則你可能會被帶到別的地方。”
到了當陽,彭宇軒仍心有余悸。“我一下車就跑去找他們說的佤邦士兵,心里特別害怕,也不知道他們說的是不是真的。”
彭宇軒還稱,途中遇到了一個佤邦士兵。“我就跟他求救,他了解了情況,就把我帶回他家,還待了我兩天。”彭宇軒說,這位佤邦士兵不僅提供食宿、買衣買藥,還拒絕了彭父轉來的1000元感謝款。
“兩天后,他騎摩托把我帶到了佤邦司法委。”在得知獲救的那一刻,彭宇軒激動地表示,“心里就非常高興,非常開心,馬上就可以回國回家了,真的非常開心。”
緬甸佤邦司法委通報稱,已為彭宇軒提供住宿、體檢和心理輔導,并已啟動“涉外人員回國綠色通道”,目前正與中方協商交接事宜。
據瀟湘晨報等媒體此前報道,19歲的高考生彭宇軒,系陜西漢中人,于7月4日中午在云南臨滄市滄源縣勐啊口岸綜合文化站向女友發送最后一條定位信息后失聯,家屬隨即報警求助。據其母親及親屬回憶,彭宇軒此前曾在社交平臺上結識陌生網友,對方以“高薪直播崗位”為誘餌,引導其前往中緬邊境地區尋找暑期打工機會。
彭宇軒的母親楊女士表示,兒子失聯后,她多次接到自稱“與緬軍有關系”的陌生人來電,聲稱可以協助“撈人”,但需支付高達20萬元的“營救費”。擔心再次上當受騙,楊女士始終沒有貿然轉賬。“我們只是普通農村家庭,現在根本不知道該怎么辦。”
隨著事件持續發酵,失聯一事引發了輿論廣泛關注。多家媒體與反電詐公益組織指出,近年來不法分子頻繁利用“網絡招聘”等手段,引誘中國籍青少年跨境前往緬北,從事非法工作或被脅迫拘禁。
來源|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