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從來不是刻意為之,而是潤物無聲。當父母活出生命的精彩,孩子自會找到成長的方向。
《駱駝祥子》中寫著一句話:
“經驗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樣的經驗,便成為什么樣的人,在沙漠里養不出牡丹來。”
家庭教育正是這個道理,有什么樣的家庭環境,就會塑造什么樣的性格;
有什么樣的參考模板,便會養出什么樣的人。
01
父母影響孩子最深的
不是大道理,而是生活觀
不久前的家庭聚會上,看到這樣一幕:
孩子們聚在一起玩鬧,堂哥家的兒子在一旁卻顯得十分局促不安,看起來特別手足無措。
當其他孩子邀請他一起參與游戲時,他擺了擺手表示了拒絕,隨后便找堂哥拿了手機,坐到了屋子的角落。
有人看著孩子落單,擔心他是不是身體不舒服,特意過去問候關心他,可他卻更加緊張,說話聲音越來越小。
大嫂見狀,無奈解釋:“這孩子從小就這樣,平時放假只知道在家玩手機,也不愛跟人交流,跟他爸一模一樣......”
隨后大嫂又說起,孩子上小學的時候,總擔心他常出去玩,把心玩野了,影響學習。
所以平日里閑著時一家人就在家待著,看電視或玩手機打發時間,兒子也沒什么朋友,性格越來越孤僻,變得膽小怕事,反倒讓她更擔心了。
之前她跟堂哥聊起這些時,對方還絲毫不在意,認為把孩子學習抓緊就行,其他都無關緊要。
每當假期時,大嫂在朋友圈刷到別人帶著孩子旅游或者參加一些社會實踐,再回頭看著丈夫和兒子各自抱著手機,一個躺在沙發上,一個窩在臥室里,她都深感無奈。
看著堂姐家女兒自信大方,在人前放松自在的模樣,大嫂十分羨慕,趁著那天聚會正好大家都有空,她就打算向堂姐請教教育經驗。
堂姐表示,或許是從女兒小時候開始,就常帶著她出去參加一些戶外探索的親子活動,開闊了視野,也認識了不少同齡朋友;
而且堂姐的女兒喜歡跳舞,經常會參加一些比賽,所以從小在很多場合適應能力都比較強,遇到新事物都敢多嘗試。
在大家眼里,堂姐自身也是一個特別熱愛生活的人,她一直特別喜歡戶外,常常和朋友們一起去爬山,不僅體能優秀,人也活得積極樂觀。
仔細觀察現實生活,就會發現不少類似的現象:
“那些經常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重視孩子社交問題的家長,往往把自己的人生活得也豐富多彩。
孩子受到父母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也會成長得自信且能量滿滿,內核穩定,人生每段路都能從容向前。”
熱播電影《好東西》中,王茉莉雖然生活在單親家庭,但卻在母親王鐵梅的引導下,成長地自信、情緒穩定、內心強大。
學習之余,王鐵梅會鼓勵女兒多嘗試不同興趣愛好,帶她去看演出,去樂隊嘗試打鼓,還會勤關注女兒在社交中遇到的問題,引導她說出心聲,并及時開解。
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茉莉即使在學校聽到別人說她壞話,她也不會放在心上,敢于當眾跟老師表達想法,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而王鐵梅自己的人生,也在不斷勇敢嘗試新的可能中進行著,她早已活成了女兒最好的榜樣。
以前總聽一些父母抱怨,都說教育要言傳身教。
可為什么,說了那么多大道理,孩子永遠都是左耳進右耳出,到最后堆了一身小毛病,還時常把自己氣炸。
事實上,所謂“言傳身教”,真正的意義其實在于——身教。
講再多的大道理通常在教育中起到的只是輔助作用,而身教卻是切切實實教會了孩子如何向前走。
有的父母總嫌棄孩子出門在外膽怯、不夠落落大方,也抱怨孩子在任何群體中都是處于“邊緣感”的狀態。
但卻忽視了很關鍵的一個問題,那就是環境,以及父母的生活觀、人生觀對其產生的影響。
記者周軼君曾在節目中談到一個觀點:
“以我的經歷,其實到最后,你給孩子留下的不是你那些理念,不是你希望他成為什么樣的人。
而是什么呢,你在他身上留的痕跡,是特別細小的事情,比如生活方式中那些細小的事。”
在周軼君看來,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理念是不斷會改變的,但是種下的細節是長久植根于他們的人生習慣中的。
父母與其花費大量時間給孩子灌輸大道理,不如先審視自己的生活觀,整理好自己的人生態度。
正如古語中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從自身做起,讓自己的生活豐富起來,以積極的態度擁抱生活,用真誠的心對待他人。
當家長成為熱愛生活、善于社交的榜樣時,孩子自然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如同向陽而生的花朵,自信大方地綻放。
02
多帶孩子出門,是拓寬認知最快的方式
周國平說過:
“不滿活在已知世界里的人,才會遇見認知之外的東西。”
人一旦長時間待在一個環境中,不接觸新的事物,思維就容易陷入一種僵化,認知也容易停滯不前。
成年人如此,正在一步步書寫人生軌跡的青少年也是如此。
為人父母,趁早幫助孩子拓寬視野,看到世界的不同面,也是幫助他們樹立正確價值觀,找到人生目標的一大途徑。
多帶孩子出門,就是為他們打開世界這本大書的金鑰匙,也是拓寬孩子認知最快速、最有效的方式。
這種認知的拓展,遠比書本上的知識更鮮活、更立體,能讓孩子更深刻地感知到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每當放假時,時常有網友曬出偶遇郭晶晶霍啟剛帶著孩子出游的照片,溫馨的家庭氛圍讓不少人感嘆:好幸福的一家人。
五一期間,郭晶晶就和丈夫一起,帶著三個孩子去登山踏青,一路上,小女兒擔任解說,郭晶晶在一旁鼓勵指導,而霍啟剛則在幾個孩子身后默默守護。
不同于有的條件優渥的家庭里,更看重給孩子從小穿名牌、吃山珍海味,一直以來,他們更注重精神上的富養,以及孩子三觀的養成。
所以假期里,他們會帶著孩子參加活動,外出旅游,看藝術展,學習傳統文化,見世界的多樣性;
有時候也會去稻田里學習插秧,體驗勞作的辛苦,郭晶晶和丈夫負責插秧,兒子負責運送秧苗,讓孩子明白糧食的來之不易。
為了鍛煉孩子的意志力,霍啟剛也會特意帶著當時年僅3歲的兒子去參加馬拉松,讓孩子學會堅持。
回老家時,郭晶晶還會帶著孩子去母校,看望曾經的老師,教導孩子應該懂得感恩。
若是參加公益活動,他們夫婦也會帶上孩子們一起參加,去地鐵站募捐,去做環保,以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在外出參加集體活動的過程中,孩子們會見識到生活的不同面,也會在社交過程中,從各種各樣的人身上,看清自己的優缺點,從而更好地前行。
比如如何在困境中冷靜思考,如何運用各種資源解決問題,如何培養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
多帶孩子出門,還能為孩子的社交能力發展搭建一座橋梁。
在一次次的交流互動中,孩子逐漸學會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耐心傾聽他人的意見,懂得如何與不同性格的人友好相處。
社交能力,就在這樣看似不經意的過程中,如春雨潤物般悄然提升。
要知道,在孩子未來的人生中,懂得如何與人合作,也是成就孩子的關鍵所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帶著孩子,走出家門,走進生活,在旅途中拓寬認知,在體驗中茁壯成長。
見天地,見眾生,從而真正照見自己前行的路。
在行走的路上,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中,孩子自然會漸漸成長為一個聰明睿智、自信勇敢、有擔當的人。
03
教育的終極目的
就是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
不知你是否還記得那個在“高考百日誓師”演講中,掉入輿論風暴中的女孩符文迪。
前年,湖南桑植縣第一中學的高考誓師大會上,符文迪作為學生代表,激情澎湃的發言燃爆全場。
演講視頻在網上流傳后,那份追求夢想的激情也感染到無數學子。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人無限放大視頻中符文迪的表情,稱其“咬牙切齒”的樣子難看至極。
更有甚者,直接開始人身攻擊,冷嘲熱諷她滿腔熱血的樣子像“神經病”。
種種言論發酵下,讓符文迪一度陷入了迷茫,她不明白自己為何會遭受這樣的攻擊,回到家后閉上眼就是網友的辛辣諷刺。
那段灰暗的時光里,是父母的寬慰、積極引導和陪伴,老師同學的關心,將她拉出了泥潭。
她的父親因為工作緣故,常和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于是就將自己如何處理工作中的事情講給女兒聽,寬慰她:“人的處境各不相同,如果他的價值觀狹隘,根本沒必要爭論。”
母親也勸她“不要再擴大壞情緒”,好好休息才是最重要的。
后來的日子里,符文迪一邊疏解自己內心的郁悶,一邊備戰高考,最終以645分的優異成績被中國人民大學錄取。
上大學之后,她也沒有因為之前的網絡暴力而排斥互聯網,也從未因此排斥媒介,反而選擇了新聞專業,繼續追求自己熱愛的事物。
在大學時光里,她還積極參加了學校組織的主持人大賽,在臺上順利完成了比賽。
身處風暴中,她沒有被流言蜚語困住,而是堅定地相信自己的人生與他人無關,也理解了世人各有不同的觀念。
符文迪坦言稱,是十八年的家庭教育塑造了如今的自己,讓她變得堅韌且充滿力量。
心理學家大衛·埃爾凱特曾說:
“無論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如何,當好父母,最基本的是給孩子兩樣東西:根和翅膀。”
根在于父母的愛,給予孩子向上攀登的勇氣;而翅膀就是社會適應能力,引領孩子如何從容自在地向前行走。
一個擁有出色社會適應能力的孩子,就如同擁有了一把萬能鑰匙,能夠輕松開啟未來生活的大門,無論是面對職場的競爭,還是日常生活的挑戰,都能游刃有余。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往往會從這3方面做起,讓孩子成長為一個更優秀的人:
(1)趁早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與責任感:
從家庭小事做起,如“自己的房間自己打掃”,讓孩子意識到 “每個人都要為集體付出”。
在學校中,鼓勵孩子參與小組活動,體驗“自己的行為會影響他人”。
(2)提升孩子的逆商,鍛煉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創造機會讓孩子“走出舒適區”,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們學會面對人生的不順利。
社會適應中,“失敗” 是常態,孩子需要具備“接受不完美、從挫折中恢復” 的能力。
(3)父母趁早放手,教會孩子學會獨立:
要知道,家長的角色是“引導者”,而非“包辦者”。
當孩子在參加集體活動時,因適應困難而沮喪時,先接納他的情緒,再引導他思考辦法,而非否定他的感受。
并且以身作則,家長自身的社交方式、情緒管理、對規則的態度,都會成為孩子的“模板”。
比如家長禮貌待人、遇到挫折時積極應對,孩子自然會模仿。
好的教育,從來不是刻意為之,而是潤物無聲。當父母活出生命的精彩,孩子自會找到成長的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