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夏天和現在并無不同,一樣有三伏天的暑氣蒸騰,一樣有讓人想躲進陰涼的燥熱。
但宋代僧人釋道濟的《九里松》,卻像一把打開清涼世界的鑰匙 —— 明明寫的是尋常景致,讀來卻能讓人從心底泛起涼意。
《九里松》
九里松陰路,青泉映白沙。
誰知三伏暑,小草有幽花。
“九里松陰路”,開篇就是鋪天蓋地的綠。想象一下,一條被松樹遮蔽的長路,足足有九里長。
松針層層疊疊,把毒辣的太陽篩成細碎的光斑,走在里面連腳步聲都帶著草木的清香。
這不是刻意營造的涼,是自然生長的蔭蔽 —— 松樹不會因為誰怕熱就長得更密,卻偏偏在暑天里成了最可靠的庇護。
就像生活里那些不聲不響的善意,從沒想過要討好誰,卻總在需要時恰好出現。
“青泉映白沙”。泉水該是從松林間滲出來的,帶著山石的涼意,在沙地上聚成一汪。
青是水的顏色,白是沙的質地,兩種干凈的顏色映在一起,連空氣都變得透明。
這泉水不會急著流向哪里,就靜靜待在那里,把松影、云影、過路的風影都收進懷里。
人在這樣的景致前,心也會跟著慢下來 —— 原來不必追趕什么,停下來看看水怎么漫過沙粒,也是一種安穩。
“誰知三伏暑,小草有幽花。” 誰能想到,在能把人烤化的三伏天里,路邊的小草間,竟藏著悄悄開放的幽花。
這花肯定不惹眼,或許是淡紫、淺黃,小到要蹲下來才能看清。
它不管天氣多熱,不管有沒有人欣賞,該開花時就開花。
暑氣在它這里好像失效了,或者說,它根本沒把暑氣放在眼里。
這大概就是詩里藏著的深意:真正的清涼,從來不在躲避里,而在接納中。
松樹不與烈日對抗,只用枝葉搭起陰涼;泉水不抱怨暑氣,只憑本色守住澄澈;幽花不畏懼高溫,只按時節完成綻放。
它們都在盛夏里活得自在,不是因為擁有對抗炎熱的本領,而是懂得在自己的節奏里生長。
人總在暑天里找空調、尋冰飲,就像在生活里總想著逃避難題。
可再強勁的空調也吹不散心里的煩躁,再冰涼的飲品也壓不住莫名的焦慮。
就像九里松的陰涼,從來不是隔絕陽光,而是讓陽光有了溫柔的樣子;幽花的綻放,從來不是無視暑氣,而是讓暑氣里有了生機的痕跡。
那些讓人覺得 “難” 的日子,或許就像這三伏天。
我們不必急著逃離,也不必怨天尤人。
可以像松樹那樣,在自己的領域里慢慢扎根,用積累的力量給自己搭個庇護所;可以像泉水那樣,不管外界多喧囂,都守住內心的清澈;更可以像幽花那樣,哪怕環境再嚴苛,也不辜負自己的花期。
走在九里松的路上,其實是走在一種生活態度里:接受夏天會熱,接受日子會有難,但也相信,濃蔭會有,清泉會有,連不起眼的角落里,都藏著不期而遇的美好。
暑氣終會過去,就像所有艱難都會過去,但那些在暑天里學會的從容 —— 在燥熱中保持沉靜,在困頓中守住生機,會變成心里的蔭涼,陪著我們走過更多季節。
或許這就是釋道濟想告訴我們的:不必怕熱,也不必盼涼。該濃蔭時就濃蔭,該開花時就開花,在自己的節奏里,把每個當下都過成風景,就是好的活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