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難以斷絕的消化道異物及越來越多的消化道磁性異物,我們能做什么呢?
來源 | 醫脈通
作者 | 龐建崗,王玉偉
01
30年前的玻璃球
90年代,“玻璃球”是小學生“大明”的心頭寶。某日放學,大明由“打玻璃球”繼而“打賭”,內容則是敢不敢把玻璃球吃下去,如果做到就“算你厲害”。
你們可知道“算你厲害”這句話對男生來說魔力有多大?結果就是,平常咽個藥片都費勁的大明吞下了一顆玻璃球,成功獲得了同學們的稱贊。
回到家后,榮耀光環消散,大明開始害怕,哭著把事情告訴了媽媽,媽媽的憂慮勝于憤怒。大明膽戰心驚地期待著排便,然后看著媽媽仔細翻找著排泄物。
目前研究發現,兒童本性好奇、喜歡探索,安全防范意識較差,因而異物誤吞在兒童中尤為常見,5歲及以下兒童在兒童消化道異物患者中占比高達75%,大明顯然有些“超齡”。
由于異物大小、種類、數量、性質、嵌頓部位及滯留時間不同,處理方式、轉歸及結局也會不同,其中80%~90%的消化道異物可自行排出,10%~20%的消化道異物需要內鏡處理,少于1%的消化道異物需要外科手術。
大明終于拉出玻璃球,他惶恐地看著媽媽,以為自己會遭遇一場毒打,但換來的卻是一個擁抱,繼而媽媽的眼淚落在了他的身上。
國內外研究均顯示,硬幣是為最常見的消化道異物,通常不會引起嚴重并發癥。
但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兒童消化道異物的種類也越來越豐富,電池、磁性異物、毛發、別針、塑料筆帽、玩具、電動牙刷頭、大頭針、圖釘、乳牙、筆頭、棗核、雞骨、螺絲釘……復雜多樣的異物種類,使并發癥及風險也隨之增加。
02
30年后的磁性玩具
2025年,隨著永磁材料的發展,“磁力球”、“磁力柱”等色彩鮮艷、可玩性更高的“磁性玩具”也代替傳統的玻璃球成為了小學生們的新寵。
球質在改變,玩法在改變,打賭的方式卻沒多少改變,這次遭殃的8歲男孩叫做“小明”。“算你厲害”對男生的魔力再次上演,小明吞下了一枚圓柱形磁力柱并獲得同學的稱贊。
事情若到此為止還尚有挽回余地,可偏偏有人不在現場、對小明的“壯舉”就是不信,在另外一個課間,經不起激將的小明再次吞下一枚磁力柱。
磁力柱可不同于玻璃球,等待之下,小明沒能拉出磁力柱,卻等來了臍周陣發性疼痛,程度劇烈,伴惡心、嘔吐,嘔吐多次,嘔吐物為胃內容物。
家長得知小明腹痛,問小明是不是零食吃太多了,小明哪敢承認自己吃了磁力柱,只能默默點頭。
隨即小明被送往醫院,門診查腹部超聲見“中上腹部部分腸管走行紊亂、螺旋,形成不均質回聲團塊,見‘旋渦征’,未見套筒征,腹腔內性暗區,最深處位于左下腹,深約4cm。”
超聲引導下穿刺抽出少量淡黃色液體,考慮“腸扭轉可能”并收住兒外科,住院后立即安排CT檢查。
CT給出了更明確的答案:小明的腹部腸腔內見兩枚棒狀異物緊緊的吸附在一起,周邊腸管擴張積液明顯,腸系膜還有明顯的扭曲、聚集改變(圖1、圖2)。
圖1 腹部CT結果
圖2 腹部CT結果
這下小明才承認自己為了跟同學打賭,吞下了兩枚磁力柱。
03
“磁的威力”有多大?
“磁”對于異物而言意義非凡,尤其是多枚磁性異物的誤咽。
因其有互相吸引的能力,即使同時吞下,也可能難以通過幽門、回盲瓣等消化道相對狹窄部位;如果分次吞下,更是可以相互吸引壓迫磁體間的腸管,導致腸梗阻、腹內疝、消化道穿孔、彌漫性腹膜炎甚至休克等災難性后果。
與前文所述異物自行排除的概率不同,我國2013年至2023年的消化道磁性異物自行排出率僅為8.8%,91.2%的患兒需要內鏡或手術治療,而且開腹手術比例達到了63.2%,術后2.1%的患兒還因粘連性腸梗阻、腸造瘺等進行了二次手術。
在小明承認自己吞下磁性異物后,醫生立即安排急診手術。
術中見腹腔內大量微渾淡黃色積液,腹腔內部分腸管高度擴張,部分腸管呈暗紅色,空腸遠段及回腸中段腸壁見兩柱形磁力柱相吸,磁力柱基本穿透兩側腸壁全層,腸管穿過相吸腸環形成內疝,遂行腸異物取出并腸穿孔修補術,手術順利。
雖然手術成功了,但事件本身給小明帶來的創傷卻無法消弭,磁性異物的傷害是新時代的新問題,下面將講解磁性異物的相關知識。
04
詳解磁性異物
1.病因
國內研究統計,兒童消化道磁性異物以“巴克球”最多,占比達86.7%,其他如紐扣磁鐵、橄欖樣方形磁鐵、磁力柱、少先隊員隊徽、校園黑板磁力貼、磁性與金屬異物混合物等共占13.3%?!鞍涂饲颉贝判詮?,兩顆直徑5mm的磁力球,相距3.5cm就有吸引力,誤吞之后危險性更高。
2.癥狀
誤吞磁性異物后,大多數患兒在最初數小時或數周臨床癥狀輕微或無癥狀,隨后逐漸出現持續性或間斷性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71.7%的患兒出現臨床癥狀,就診時家屬能提供進食異物病史者不足半數。
3.檢查
消化道磁性異物的輔助檢查以X線檢查為主,可以清楚地看到磁性異物的形狀、數目和位置,動態X線攝片還可以顯示異物的位置變化。因磁性異物致腸壁吸附緊密,故在腸管穿孔時通常無明顯膈下游離氣體等征象,需要臨床醫生提高警惕,不能僅憑無腹腔游離氣體就判斷無腸管穿孔,另外應注意同時行正側位片分辨異物數量。
CT掃描可以發現潛在的并發癥,例如腸壁增厚或局部氣腹,提示炎癥或穿孔,也可以發現部分非金屬異物。
由于磁性異物腸穿孔的高風險,磁共振成像被嚴格禁止。腹部超聲雖然具有無輻射、無創等諸多優點,但容易受超聲醫生的技術水平及經驗影響,通常不作為首選檢查。
4.治療
根據《中國兒童消化道異物管理指南(2021)》考慮到多枚磁性異物在體內時間越長,并發癥風險越高,對于滯留在食管、胃和十二指腸內的多枚磁性異物,建議行急診內鏡處理。胃鏡探査不能取出或不能完全取出,且患者無臨床癥狀,多枚磁性異物不斷移行時,建議密切觀察。若多枚磁性異物持續停留在同一位置或出現臨床癥狀,建議外科手術處理。當內鏡探查發現已經出現胃腸道穿孔時,建議外科手術處理。
綜合而言,對于難以斷絕的消化道異物及越來越多的消化道磁性異物,我們能做什么呢?
有人呼吁在強磁性玩具表面添加苦味劑來防止兒童誤食,有人呼吁相關企業停止生產和銷售易誤吞的磁性兒童玩具,但就其根本,還是應提高監護人和兒童對消化道異物的認知。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兒科協作組,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兒科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中國兒童消化道異物管理指南(2021)[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22,39(1):19-34.
[2] 于丹,嚴佳虞,鹿洪亭.中國兒童消化道磁性異物的文獻分析[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25,46(2):121-128.
[3] 朱曉城,李琦,沈小飛.食道多枚磁性異物致胸腔異物1例[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22,57(4):501-502.
責編|Zelda
封面圖來源|視覺中國
62歲男子術后成為植物人,家屬索賠414萬!沒想到,結局出現了“神反轉”……丨醫眼看法
亮點紛呈!高級職稱評審新政出臺,“萬年主治”迎來重大利好
醫脈通是專業的在線醫生平臺,“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臺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