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
大汶口先民用“日、月、山”圖符
刻下他們對自然的認知
也就此留下了中國文字的早期雛形
7月20日是人類月球日
一起通過大口尊上的刻符
回望那時的天空
01
陶尊上刻“LOGO”
中間的“月牙造型”代表什么?
這種陶器的造型很像一個炮彈
主要出現在大汶口文化的遺址中
作為祭祀用具或兒童葬具
學者研究認為
今天介紹的這件陶器
應是用于祭祀禮儀的禮器
所以叫作“尊”
這種尖底的禮器
應是配合架子或是半埋在土里使用
這件大口尊上的刻畫圖符
是很具代表性的組合“LOGO”
按自上而下的圖形輪廓
被叫作“日月山”
上面的圓圈一般被視作太陽
對于中間的月牙造型主要有三種說法
①月亮
月亮這種說法主要“贏”在造型上
彎彎的月牙
又跟太陽相對出現
是對自然最直接的表達
樸素又浪漫
②金烏
對這彎“月牙”看得再細一些
你會發現中間部分有個翹起來的尖
像是鳥的脊背
兩側則是鳥的翅膀
有學者將它釋讀為
馱著太陽的“金烏”神鳥
對應“金烏負日”的傳說
③云氣
還有學者
結合下半部分的山的造型
認為這是清晨山間升騰的云氣
而對于最下方的“山”的造型
除了“看圖說話”理解為一座五峰山
也有研究認為這是“火”的意義
無論各部分如何釋讀
有一點是學界的共識
這是一個完整的圖像 為大汶口文化所獨有
山東莒縣和安徽蒙城等地出土的陶器上
都能見到“同款LOGO”
也證明了大汶口文化先民活動范圍之廣
△安徽蒙城尉遲寺遺址出土的大口陶尊刻畫符號(圖片來源:安徽博物院)
02
比甲骨文早1500年
中國文字雛形長什么樣?
關于這種獨特圖案的意義
有人認為
這是大汶口先民的圖騰或是族徽
另外一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解釋
則是認為它是文字的前身
或是文字的萌芽狀態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
將“日月山”符號
解釋為“旦”“昊”或“炅”等字
太陽、云氣、山峰、火焰
這是太陽初升的旦明景象
也是暗夜到黎明的火熱光亮
據不完全統計
大汶口文化晚期共出土
30余例帶刻劃符號的大口尊
出土完整器和經修復完整的有20余件
這些刻符比甲骨文還要早1500多年
而文字則是文明社會到來的標志性因素
除了“日月山”組合
還有其他多種圖像
△其他刻符示例,從左至右分別被釋讀為“斤”“戌”“旦”等字。
一刻一劃
記下的正是文明的曙光
03
探索月球,解謎太空
這是人類共同的追求
古人遠觀日月星辰
心中除了崇敬或許也有一份向往
不知道他們是否也想過
從天上望向人類家園是怎樣的景象
△今年7月初公布的天問二號探測器在軌拍攝的地月影像圖。
從古代神話到現代航天
人們總是對天空充滿美好的向往
要看看山巔的那片云
朝著太陽的方向
望著同一輪月亮
于是我們
有了追逐太陽的“羲和號”試驗衛星
有了“嫦娥”系列探測器
不斷向深空發出“天問”
探索太空是看未來,更看宇宙本源
正如文明探源
當我們對“從哪里來”多一分了解
在回答“到哪里去”時
我們就多一分堅定
你凝望“日月山”的圖符
便是與古人更近了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