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圖片報》在7月19日披露重磅消息:北約盟軍歐洲最高指揮官格瑞恩科維奇將軍發出警訊,指出西方或許僅剩18個月為可能與中俄同時爆發的戰爭做準備!
格瑞恩科維奇將軍表示,中俄兩國或采取聯合行動,從而觸發沖突,其中歐洲區域與臺海均存在同時爆發戰爭的潛在風險。
這一震撼性言論迅速在全球引發強烈反響!
該指揮官強調,威脅不能單獨看待,而應審視其如何相互配合。
他指出,雙線作戰將對西方構成嚴峻考驗,并認為這兩個危機可能在同一時間爆發,屆時需動員所有可用武器與彈藥進行應對。在我看來,將軍此番發言絕非空穴來風。作為北約最高軍事統帥,他在當前時點公開表態,背后必然有其深層考慮。
那么,北約為何突然釋放如此強烈的信號呢?
首先,這是否意味著對中俄采取“極限施壓”策略?
身為北約高層軍事官員,格瑞恩科維奇的公開講話是一種明確的警告,傳遞出全新的戰略信號。
實際上,這是在向中俄釋放一個信息:北約已察覺兩國某些動向,切勿輕舉妄動。盡管中俄必定會予以反駁,但其仍選擇公開表態,形成一種威懾式警告,并指出中俄可能在歐洲與臺?!奥撌中袆印?,為兩國劃出行動紅線。然而,北約是否具備同時應對兩線作戰的能力尚存疑問。現代戰爭資源消耗巨大,像俄烏沖突期間北約的彈藥儲備已顯不足,若同時與中俄對抗,西方軍工體系恐難支撐。
其次,18個月的時間節點從何而來?
格瑞恩科維奇并未具體說明這一時間設定的依據。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北約及歐盟多國情報機構曾預測,2027年之前俄羅斯可能對歐洲另一國家發動攻擊,同時亞太地區也可能出現戰爭風險。目前距離2027年大約還有18個月,與該預測時間線高度一致。
不過,此舉更可能是心理戰術的一種體現。通過設定明確時間節點來制造緊迫感,從而促使歐洲加快軍備升級進程。
第三,北約戰略是否正經歷重大轉變?從戰略調整的角度來看,北約宣稱準備應對與中國和俄羅斯同時發生軍事沖突,反映出其戰略重心正從區域性威懾向全球性威懾過渡。
倘若北約試圖在亞太地區構建新的對抗前線,將面臨兵力投送能力有限、后勤保障體系承壓等多重難題,更不必說同時與中俄這兩個軍事實力強大的國家展開對抗。
格瑞恩科維奇“雙線作戰”的警告,表面看似強硬,實則暴露了西方霸權的焦慮情緒。當前,北約在軍事上已顯疲態,內部政治分歧加劇,文化上“文明優越論”已不再成立,經濟制裁反而傷及自身;而中俄則持續穩步發展,并非“脆弱”國家。
全球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西方的傲慢正在削弱其全球領導地位,未來世界將由多國共同塑造。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挑戰西方霸權思維。北約的“戰爭鼓點”難掩其內在虛弱,即便2027年成為所謂的“爆發節點”,爆發的或許也是西方霸權體系的瓦解。北約連俄烏沖突都難以有效應對,又如何能應對亞洲的挑戰?
世界已不再是西方主導的時代,這是新格局正在形成的標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