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六日,一道圣旨從北京紫禁城發出:安徽布政使司由南京遷至安慶。自此,安慶正式成為安徽省會,結束了建省近百年來“省會寄居他省”的尷尬局面。
從1667年安徽建省至今,這片橫跨長江淮河的土地上,竟有八個城市先后擔任過省會或臨時省會,省會變遷次數高達二十余次,堪稱中國省會變遷最頻繁的省份。南京、安慶、合肥、蚌埠、六安、金寨、蕪湖、屯溪...
1667年,清康熙皇帝作出一個重大決策:將龐大的江南省(明朝南直隸)一分為二,建立江蘇和安徽兩省。安徽由此誕生,省名取自省內最重要的兩座城市——安慶與徽州的首字組合。
然而這個新生省份卻面臨一個尷尬局面:安徽布政使司(掌管民政的省級行政機構)仍然寄駐在江寧府(今南京)。而南京此時已是江蘇省會。
于是出現了奇特景象:安徽省級行政機構在南京辦公,而安徽巡撫、按察使司等機構卻在安慶辦公。安慶只能算是“副省會”,真正的行政中心仍在南京。
“一省兩省會”的局面持續了整整93年。這期間,安徽學子甚至需要前往南京參加鄉試,因為按規定鄉試必須在省會舉行。
1760年,乾隆皇帝終于解決了安徽“省會分裂”的問題。他下令江蘇布政使司遷至南京,安徽布政使司則遷往安慶。安慶首次集齊省級“三司”(巡撫、布政使、按察使),正式成為名實相符的安徽省會。
安慶坐擁長江黃金水道,扼守長江中下游咽喉,軍事地位重要。在隨后的近百年里,安慶迎來了作為省會的黃金時期。
安徽省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部電話、第一條官辦公路、第一個飛機場..這些近代化設施都作為省會配套誕生在安慶。
文化上,起源于安慶桐城的桐城派統治中國文壇二百余年,涌現出方苞、姚鼐等文學大家。藝術上,安慶潛山人程長庚率領“四大徽班”進京,徽劇與多種戲曲融合,最終催生出國粹京劇。
1853年,太平天國運動打破了安慶的寧靜。2月24日,太平軍攻克安慶,將其作為天京(南京)西部的軍事屏障和安徽省會。清廷則將省會倉促北遷至廬州府(合肥),合肥首次成為安徽行政中心。
1861年9月5日,在經歷了慘烈的“安慶保衛戰”后,清軍重新奪回安慶。次年,省會遷回安慶,開啟了第二段長達52年的省會時期。
1911年辛亥革命后,安徽進入軍閥混戰時期,省會開始頻繁遷移。1914年,袁世凱任命軍閥倪嗣沖為安徽督軍,倪嗣沖將官邸設在自己勢力大本營蚌埠,蚌埠意外成為新省會。
蚌埠博物館
1920年倪嗣沖離任后,省會又遷回安慶。但僅過五年,1925年7月又遷往蚌埠。1927年8月,國民政府在蕪湖設立臨時省會,但僅維持兩個月就遷回安慶。
抗日戰爭時期是省會變動最頻繁的階段。1938年1月,日軍沿長江進犯,省會匆忙遷往六安。6月12日安慶淪陷,六安也岌岌可危,27日省會再遷至大別山區的立煌縣(今金寨縣)。
1943年1月2日,日軍進犯立煌縣,上演了一場“兩天遷三地”的驚險劇:1月3日省會遷至葉集(今六安市葉集區);1月5日又遷至霍邱縣李家圩;14天后才遷回立煌縣。抗戰勝利后,1945年11月,省政府主席李品仙將省會遷至合肥。
1948年,隨著解放戰爭推進,國民黨安徽省政府在一年內上演了“省會大逃亡”:8月從合肥遷回安慶;1949年2月遷往蕪湖;3月再遷屯溪(今黃山市屯溪區)。4月28日屯溪解放,國民黨在安徽的統治終結。
解放后的安徽出現了 “無省無省會”的奇特局面。1949年4月1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在合肥成立;5月13日,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在屯溪成立,后遷至蕪湖。安徽被一分為二,由兩個行署分治。
這種分治狀態持續了三年。1951年12月,皖南行署遷往合肥,與皖北行署合署辦公。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準撤銷兩行署,成立統一的安徽省。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合肥正式成立。
合肥成為最終贏家并非一帆風順。作為解放初期人口不足5萬的小縣城,合肥在以水運為主的年代交通相對閉塞。1950年代,不少省領導主張將省會遷到條件更好的沿江城市蕪湖。
1958年,毛澤東視察安徽,針對省會之爭作出指示:“合肥不錯,為皖之中。是否要搬蕪湖呢?從長考慮,比較適宜”。領袖一錘定音,終結了省會搬遷的議論。
合肥成為省會后的發展堪稱奇跡。1949年城區僅5平方公里、5萬人口的小縣城,如今已成長為建成區面積400平方公里、市區常住人口400萬的大城市,躋身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