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7月10日,歐洲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芬蘭相繼宣布退出聯合國《渥太華禁雷公約》,這些國家以"不穩定的安全環境"為由,聲稱需要保留"國防的靈活性和選擇自由",實際上是為重啟地雷生產鋪路。波蘭更是直言需要制造多達100萬枚殺傷人員地雷。這一系列動作標志著國際人道主義準則的重大倒退,也折射出歐洲安全格局的深刻變化。
《渥太華禁雷公約》自1997年簽署以來,已有160多個國家加入。公約禁止使用、儲存、生產和轉讓殺傷人員地雷,是基于二戰和冷戰的慘痛教訓。數據顯示,僅2023年全球就有近6000人被遺留地雷炸死炸傷,其中80%是平民,許多是兒童。烏克蘭的排雷成本估計高達346億美元,這些數字揭示了地雷武器的長期危害。
雖然現代地雷可以設置定時自毀功能,但歷史表明,戰場上的地雷往往被隨意布設,成為長期威脅。芬蘭計劃重新設計的PM-68等地雷型號,盡管號稱"精準",但無法改變其無差別殺傷的本質。技術進步不應成為開歷史倒車的借口。
退出公約的國家均與俄羅斯接壤,芬蘭更是擁有1340公里邊界線。這些國家認為,面對俄羅斯的軍事壓力,傳統防御手段不足,需要地雷這種"廉價威懾"。波蘭國防部長直言"不能受制于阻礙決策的公約",反映了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的安全焦慮。
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烏克蘭布設了大量地雷,地雷被視為遲滯俄軍裝甲部隊進攻的有效手段,特別是反坦克地雷與殺傷人員地雷的混合使用,能大幅提高防御效能。烏克蘭現在面臨俄羅斯軍隊的全面打擊,自身武器和兵員嚴重不足,防線不斷被突破,迫切需要像地雷這樣的防御武器,地雷阻擋不住俄羅斯軍隊的進攻,但能夠延緩進攻的速度,這種戰術思維將導致戰場高度地雷化,加劇更多人員的傷亡。
地雷確實具有顯著的軍事價值。它能迫使敵人投入大量資源排雷,延緩進攻節奏。在波羅的海國家看來,面對俄軍可能的"閃電戰",地雷是彌補軍力差距的"力量倍增器"。這些國家似乎選擇性忽視了地雷的遺留問題。即便使用自毀地雷,故障率仍可能導致長期隱患。前南斯拉夫地區至今仍有大量未爆地雷,每年造成傷亡,這一教訓值得深思。
多國集體退約開創了危險先例,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如果每個國家都以"安全需要"為由退出國際軍控條約,全球軍備控制體系將面臨崩潰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