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人們常說,老人臨終前最牽掛的,往往不是那些經常不露面的子女,而是日夜陪伴在身邊的人。現實生活中,很多雇傭關系因為長時間的朝夕相處,早已超越了簡單的金錢交易,變成了一種特殊的情感連接。我今天想分享的,就是我作為一名保姆的親身經歷。
"林阿姨,這錢你不能要!這是我母親的遺產,你憑什么拿走?"
林家大少爺王明站在我面前,臉漲得通紅,手指幾乎要戳到我臉上。他剛從國外趕回來奔喪,卻在律師宣讀遺囑時得知,他母親王老太太給了我28萬元作為養老金。
我握緊手中的銀行卡,不卑不亢地說:"這是老太太的心意,遺囑上寫得很清楚。"
"心意?"王明冷笑一聲,"十五年前你進我家當保姆時就打算好了吧?一步步接近我母親,不就是為了她的錢?"
旁邊的王芳,老太太的女兒,也插嘴道:"阿姨,你一個月工資一萬多,十五年下來已經賺了不少了。這28萬還是還給我們吧,畢竟血濃于水。"
我看著他們兄妹倆,心里苦笑。十五年來,老人生病住院,是我寸步不離地照顧;過年過節,是我陪她吃團圓飯;就連她半夜疼痛難忍時,也是我抱著她安慰到天亮。而這對姐弟,一個常年在國外,一個雖在本地卻一月難得來看一次母親。
"老太太生前說得很清楚,這筆錢是給我養老用的。"我平靜地說。
"養老?"王明譏諷道,"你不過是個保姆,憑什么拿我母親的養老錢?"
我沉默了。在他們眼里,十五年的陪伴與照料,抵不過一紙雇傭合同。而在老太太心里,我早已如同家人。
回到我租住的小屋,我終于卸下堅強的外表,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
十五年前,我剛滿46歲,丈夫因病去世,留下我一人孤苦伶仃。為了生計,我通過中介找到了照顧王老太太的工作。那時的王老太太72歲,身體還算硬朗,只是行動有些不便,需要人照料起居。
剛開始,我只是做些簡單的家務和照顧工作。王老太太性格溫和,待人和善,我們很快就熟絡起來。她喜歡聽我講農村的故事,我喜歡聽她分享年輕時的經歷。
一年后,老太太的腿腳問題加重,基本不能自理。王明和王芳找來我談話,提出加薪,希望我能承擔更多責任。我欣然接受了,不僅僅是為了錢,更因為我已經把老太太當成了自己的親人。
"阿姨,你真的不考慮一下嗎?"王芳的丈夫張強打來電話,語氣軟了許多,"這樣吧,我們給你五萬塊錢,你把那張銀行卡還給我們,大家好聚好散。"
我苦笑:"張先生,這不是錢的問題。這是老太太的心意,我不能辜負。"
"你別太過分了!"張強的聲音突然變得尖銳,"別以為我們不知道你做了什么!你肯定是利用老太太精神不清醒的時候哄騙她改了遺囑!我們會起訴你的,到時候這錢一分都拿不到!"
我握緊電話,心如刀絞。老太太臨終前是那樣清醒,那樣堅定地要把這筆錢給我。她說這是對我十五年如一日照顧的感謝,是她能給我的最后一份禮物。
"隨便你們。"我平靜地說完,掛斷了電話。
三天后,我收到法院的傳票。王家兄妹以"欺詐老人、不當得利"為由起訴了我,要求我歸還那28萬元。
我找到當初幫老太太立遺囑的律師李律師求助。他看了案件材料,搖搖頭:"情況不太樂觀。雖然遺囑是合法的,但他們可能會從你的雇傭關系入手,說你利用職務之便影響老人決定。"
"可我沒有!"我急得眼淚都出來了,"是老太太自己要給我的,她臨終前還特意叮囑了律師和醫生。"
李律師拍拍我的肩膀:"我相信你,但法庭需要證據。你有沒有什么可以證明你和老太太關系特殊的證據?比如錄音、視頻或者信件?"
我怔住了。十五年來,我們的感情都在日常的點滴中,哪有想過要留下什么證據?
回到家,我翻箱倒柜,希望能找到一些有用的東西。在一個舊盒子里,我找到了老太太生前送給我的一些小禮物:一條圍巾、幾張賀卡、一個小玉佩...這些在外人眼里可能不值錢的東西,卻是我和老太太感情的見證。
我特別留意到一個精致的筆記本,那是我在老太太八十大壽時送給她的禮物。打開一看,里面居然記錄著這些年來我們相處的點點滴滴。最后一頁寫著:
"林阿姨已經陪我十五年了,比我自己的兒女還要親近。我決定給她留些錢養老,這是她應得的。希望明芳他們能理解我的決定。"
看著這些文字,我的淚水再也控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