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劉軼琳7月20日報道:日前,上海市肺科醫院國際呼吸介入診療手術臨床示教日活動圓滿舉行。本次活動由同濟大學醫學院呼吸內鏡國際培訓中心主辦,匯聚來自多國的臨床專家,標志著該院在推進呼吸介入技術國際合作與平臺建設方面邁出堅實一步。
隨著微創精準醫療理念的不斷深化,肺科醫院內鏡中心依托技術平臺與多學科協同機制,在臨床轉化和國際合作方面持續拓展新路徑。來自瑞士的 Nikolay Tsvetkov 醫生、匈牙利的 Marton Csaba 醫生、菲律賓的 Alejandro Hernandez 醫生以及印度的 Dr. Praveen 等多位海外臨床專家應邀到訪,該院內鏡中心團隊組織了手術演示與深入交流,進一步推動中外在呼吸介入學術、教育與科研等領域的協作發展。
據肺科醫院內鏡中心副主任顧曄介紹,作為國內呼吸介入診療領域的示范中心,上海市肺科醫院內鏡中心始終致力于高水平臨床技術的轉化應用與國際學術的深入交流。本次臨床示教活動聚焦肺部精準治療的前沿進展,圍繞支氣管介入治療與增強現實光學導航、支氣管導航操作控制機器人、經支氣管肺部射頻消融等多項創新技術的融合應用,成功完成三臺具有先進性和代表性的手術演示,全面展示了多技術協同在經自然腔道肺部微創診療中的實踐價值與發展潛力。
第一臺手術為“增強現實導航系統LungPro引導下的支氣管下經肺實質結節抵達術(BTPNA)”,該術式結合光學增強導航技術,實現對氣道外肺小結節的高效精準定位,通過規劃穿刺路徑建立通道,直達病灶,為復雜病灶的介入治療提供了全新思路。
第二臺手術為“Ion導航系統引導下的經支氣管肺活檢”,該手術充分利用高精度導航系統,實現對肺周圍小結節的高清晰度可視化活檢,有效提升活檢陽性率與操作安全性。
第三臺手術為“Ion導航系統引導下的經支氣管肺部射頻消融術(RFA)”,作為“本土技術+中國臨床”的代表成果,該術式通過自然腔道路徑直達病灶,結合鹽水灌注精準控制消融靶區阻抗,為肺癌患者提供兼具微創性與療效的新型治療選擇。
顧曄指出,這些技術突破使早期肺結節患者能通過自然腔道一次完成診療,避免二次手術。患者術后2小時即可下床,次日出院,疼痛和并發癥顯著低于傳統微創手術。目前技術適用于大部分肺結節診斷,消融治療則覆蓋2公分內的早期磨玻璃結節,尤其解決了既往無法處理的毫米級微小病灶難題。
在病例討論與經驗分享環節,中外專家圍繞術式適應證的把握、導航路徑的精準規劃、多模態影像的協同應用及關鍵操作細節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入交流。現場學術氛圍濃厚,互動熱烈,與會專家不僅高度評價本次手術示教的技術水準,也對未來在科研合作、教育培訓等領域的深度聯動表達了強烈意愿。
肺科醫院內鏡中心主任汪浩教授在交流中表示:“此次示教日是建設國際培訓平臺的重要一步,也是將‘中國技術’推向國際舞臺的有力實踐。希望通過常態化、多層次的臨床展示和培訓活動,真正實現互學互鑒、共同提高。”顧曄教授則指出:“多項高端技術的融合應用和系統化培訓,是推動呼吸介入臨床發展的關鍵路徑。我們期待與全球同行在精準治療、智能導航、微創介入等領域持續合作,攜手開拓呼吸病診療的新未來。”
作為國家呼吸介入技術的引領單位,上海市肺科醫院始終秉持“技術創新引領、平臺開放賦能”的發展理念,持續推動學術前沿與臨床實踐的深度融合。此次國際示教日不僅集中展現了該院在經自然腔道肺部微創治療方面的技術優勢與平臺實力,更進一步搭建起中外醫生之間高水平互信與協作的橋梁。面向未來,醫院將持續拓展國際交流維度,常態化開展高水平的教學培訓與學術互訪,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呼吸介入診療與教育平臺,讓中國技術、中國經驗更好地走向世界,服務全球患者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