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艦隊再次現身白令海,逼近美國阿拉斯加沿海水域。這并非首次行動,卻是意義極為深遠的一次戰略遠航。
不同于以往單純的演訓展示,這一次的海上出現,標志著中國正在用對手自己設定的規則,精準反擊對方在全球推行的海上霸權主義——美國設下的“自由航行”邏輯,正在變成它難以擺脫的回旋鏢。
“航行自由”
事實上,美國一直是“航行自由”概念的主要提出者和操盤者,多年來以此為名在全球四處派遣艦艇,尤其在中國周邊海域大搞所謂“自由航行行動”。
然而,當中國海軍開始反其道而行之,以合法身份出現在美國本土近海,美方卻陷入前所未有的法理困局。
此次中國艦隊在進入阿拉斯加專屬經濟區前,通過無線電向美方通報其正在執行“自由航行行動”,這六個字幾乎照搬了美軍在南海常用的表述方式,一時間讓美方無言以對。
美國政府的對外口徑選擇了刻意淡化,稱中國艦隊“行動專業、安全,符合國際法”,表面顯得輕松大度,實則內心早已警鈴大作。
據公開數據顯示,僅2024年一年,美國用于阿拉斯加及白令海周邊的軍事偵察預算就暴增22%,并在實際部署中大幅提升了伯克級驅逐艦的巡航頻次,以及“全球鷹”無人機對該區域的高空監控強度。
這種“嘴上輕描淡寫、行動如臨大敵”的反差,足見中國艦隊所引發的震動已超出戰術層面,成為戰略性壓迫。
中國海軍此次行動的戰術配置和作戰形態也展示出明顯的成熟跡象。
由055萬噸驅逐艦為核心的編隊,在航行過程中始終保持電磁靜默,卻能通過數據鏈與后方山東艦航母群實時共享目標信息,實現了“靜默存在”的壓迫性威懾。
這種既隱蔽又高效的體系作戰能力,標志著中國海軍早已擺脫傳統“區域防御”定位,進入具備全球快速投送與戰略威懾的新時代。
更為重要的是,這次行動不再僅是一次海軍秀肌肉,而是融入中國整體國家戰略——尤其是極地戰略之中的一次關鍵落子。
隨著北極航道逐漸融冰并具備商業通行條件,中國對北極海域的興趣與參與不斷增強。
從雪龍2號第五次極地科考,到格陵蘭稀土項目、挪威液化天然氣開發,再到與俄羅斯協同開發“北方航道”,中國的極地布局早已從科研擴展至能源、貿易和規則制定等多個層面。
中國此次行動之際,俄羅斯同步加快了在楚科奇半島的軍用基礎設施建設,雙方雖未明確宣示聯合行動,但在實際操作層面形成了高度默契。
這一“無聲協同”,正在白令海峽兩岸構建起對美國強有力的戰略擠壓。
面對這一壓力,美國雖然緊急部署“堤豐”導彈系統,試圖阻斷對手通行路徑,但其破冰能力與極地反應能力均嚴重不足,處于明顯被動。
反將一軍
在法理層面,中國對“航行自由”的反向應用不僅贏得了法律上的合規性,更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理解和支持。
在2025年聯合國海洋法大會上,多個發展中國家代表當場質疑西方雙標邏輯。
巴西代表直言:“美國能在南海自由航行,憑什么中國不能在白令海?”南非更是以“中國模式”為例,主張發展中國家應享有平等的海洋通行權。
這些聲音雖然未直接撼動現有國際制度,但已充分揭示了西方海洋話語權正在削弱的現實。
而更讓美國頭疼的,是中國在這種規則框架下已建立起可復制、可擴展的常態化部署模式。
從阿拉斯加海域,到可能出現的夏威夷海面、東太平洋中部,中國艦隊正逐步構建全球化部署鏈條。
這種部署背后既有軍力支撐,也有法理依據,與其說是一種軍事試探,不如說是對美國海權體系的一次有組織、系統性的合法沖擊。
迫于現實壓力,美國近期數次通過外交與軍事渠道主動向中方示好,希望重啟雙方海上事務高層對話機制,避免“誤判沖突升級”。
美軍高層表示有意與中國艦隊保持戰術溝通,管控風險。
但對中國而言,這種對話若不能建立在真正的互尊與互惠基礎上,僅是一種戰術緩沖而非戰略調和。
中國的態度一貫明確:你若再三宣稱“自由航行”,就別阻止別人也做同樣的事。
更關鍵的是,美國必須意識到,這一輪“你來我往”的新海洋常態,并不是中國的挑釁,而是規則回歸均衡的自然結果。
當年美軍在南海高調穿行時,根本無視周邊國家感受;而今中國艦隊在白令海合法存在,卻被迫接受質疑,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對稱的霸權邏輯。
如今,隨著中俄力量崛起,發展中國家逐漸擁有話語權,這種霸權邏輯已難以維系。
未來,在國際海洋秩序的重構中,像“白令海行動”這樣的對等實踐將越來越多。
中國正在以穩定、合法、專業的方式,推動全球航道自由的真正多邊化。
當世界開始習慣中國軍艦現身遠洋,也意味著,美國的“航行自由”不再是壟斷性的“特權”,而是必須遵守自身游戲規則的“義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