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萊恩最近有點急。
原本她打算用"不出席中歐峰會"的方式,來逼中國在電動車領域作出讓步——這一步棋看似精明,卻在中國商務部的一紙禁令面前,迅速崩盤。
中國宣布:八項電動車電池制造核心技術正式納入出口限制清單。這一紙禁令,就像一把鎖,直接把歐洲精心策劃的新能源戰略關在了門外。
要知道,電動車電池制造是新能源產業鏈的"命門"。從正極材料、隔膜、成組工藝、結構創新,再到系統效率,中國企業早已跑在世界前列。比亞迪、寧德時代不光能做、還能做得快、做得便宜。歐洲想靠引進來偷師、靠設廠換技術的路子,這下斷了。
這不是口頭表態,而是真刀真槍的反制。
一、歐洲算盤打得精,中國一紙禁令化解
歐洲原本很有想法:一方面給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制造壓力,另一方面卻積極推動中國新能源巨頭在歐洲建廠。
為什么?
一來解決本地就業,二來借機掌握核心技術。通過產業本地化,把中國電池企業吸收到自己的產業鏈內,實現技術轉移——這是馮德萊恩手里的"陽謀"。
但中國早就識破了這一點。
此次出口限制清單一出,不僅是對歐洲的明確回應,更是一道清晰的紅線:核心技術不能外流。你可以搞貿易,可以談合作,但別想著不勞而獲。
二、電池命門在手,中國再也不是"技術換市場"
中國電池技術已不是靠別人施舍,而是靠幾十年埋頭苦干硬干出來的。
從磷酸鐵鋰、電解液配方到快充穩定性,中國企業走過了"買技術-模仿-創新-反超"的全過程。今天的中國,已經不再是那個用技術換訂單的時代,而是用技術設邊界、談條件的強者。
這一紙禁令的分量,就在于它首次以國家政策的方式,明確了高端制造的"不可出口底線"。這不僅是一次被動防守,更是一次主動進攻。
三、馮德萊恩的籌碼失效,歐洲反被架空
馮德萊恩的策略原本是對中國施壓,讓中國企業服軟。結果中國沒軟,反而在她的預期節點前出手——直接卡住她手中僅剩的籌碼。
如今的局面是:
- 歐洲對中國產品加稅,損人不利己;
- 想靠建廠換技術,技術被鎖了;
- 電動車轉型進程受阻,卻不得不依賴中國供應鏈。
這才是真正的兩難。
從一開始,中國就沒選擇退讓,而是亮出實力、劃清底線。這一回合,不是被動應對,而是反客為主。
四、新能源產業鏈洗牌,中國掌控節奏
這場禁令,不只是對歐洲,而是對全球新能源產業鏈的一次洗牌預告。
誰掌握核心材料?誰能控制產能分布?誰擁有原始技術專利?誰敢斷供?
這些過去中國常常避而不談的敏感話題,如今擺上了桌面。而在這場博弈中,中國第一次展現了掌控大局的能力——技術、產業、供應鏈“三位一體”,已經構筑出屬于自己的護城河。
接下來,歐洲若真想參與新能源競賽,必須帶著誠意上桌,不再是施壓與誘惑,而是尊重與協商。
五、感情牌、缺席牌、經濟牌,滿盤皆輸
馮德萊恩原本打得一手算盤:先打感情牌,用中歐關系說事;再打缺席牌,放出不出席峰會的風聲來施壓;最后打經濟牌,想用市場與合作誘惑中方讓利。
結果呢?三招全廢,情感沒打動、威脅沒壓倒、利益也沒換來讓步。中國直接用一道禁令,把她設好的局徹底擊碎。
這一戰的意義不只是挫敗了歐洲的算盤,更是宣告:新能源時代,中國不再是任人擺布的加工廠,而是標準的制定者、秩序的重構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