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家還記得那個靠一首歌火遍全網的郭有才嗎?
他曾是網絡平臺眼中的“奇跡男孩”,僅用11天便漲粉千萬,直播間更是人氣爆棚,但現在熱度還沒捂熱,轉眼就涼得透透的。
現在點進他的直播間,不再是人山人海,而是寥寥無幾。
曾經破千萬點贊的場面,如今難掩冷清。
老話說得沒錯:站得越高,摔得越慘!
一首《諾言》,捧出了一個“草根歌者”
1999年出生在山東菏澤農村,郭有才的底色的確是“苦”出來的。
10歲沒了母親,13歲就輟學打工,擺過燒烤攤,當過洗浴的服務員,搞過幾次創業都折了。
白天他在外面干體力活,晚上回到小屋看6塊錢的網課自學唱歌。
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他站在廢棄的菏澤南站翻唱《諾言》,大背頭、舊皮鞋、九十年代的穿搭,一開嗓便是滿滿滄桑。
配上破敗的站臺與灰蒙的天,像極了生活壓不垮的倔強。
沒想到的是,就是這段視頻,火了。
火得毫無預兆,卻又順理成章。
那一刻,太多人看到了“自己”:失意的、努力的、掙扎的。
算法加持,情緒助燃,郭有才一夜出圈。
菏澤南站成了網紅打卡地,平臺直播榜長期霸榜,菏澤文旅趕緊抓住這潑天的富貴,聘他為推薦官,廣告、帶貨、商務合作蜂擁而至。
一個草根翻身的故事,仿佛就這樣寫成了。
可惜,熱搜的盡頭,是翻車
人一旦紅了,就要被“扒”。
很快,有網友發現他早在走紅前就注冊了傳媒公司,注冊資本300萬,出行開豪車,女友名表加身。
“賣燒烤的草根小伙”變成了“人設縫合怪”。不少人直呼被騙:“我們喜歡的是那個生活壓不垮的你,不是一個演苦情戲的演員。”
隨之而來的,是一連串帶貨事故。
他直播賣的不粘鍋,宣傳說怎么煎都不會粘,結果買家一用,全粘鍋底。推薦的食品,被瘋狂吐槽難吃、質量差,甚至疑似三無產品。
粉絲曬出差評、曝光維權,評論區瞬間炸鍋。“別再把我們當傻子了”“打賞是因為信任,不是買垃圾。”
而壓垮這位“站臺歌者”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版權問題。
他在直播間頻頻翻唱經典老歌,靠著熟悉旋律拉人氣,卻沒一首歌取得版權方授權。
尤其是讓他爆火的《諾言》,被點名侵權后,輿論徹底失控。
單首歌曲賠償或高達數十萬元。
他緊急關閉打賞通道,但網友并不買賬:你靠別人的作品賺粉吸金,現在一句“我關了”就想翻篇?哪有這么便宜的事。
真紅一陣,假紅一時
隨著爭議不斷曝光,他的直播也開始“斷崖式”滑坡。
麥克風失靈、畫面糊、設備掉線,甚至出現“十分鐘干吼”的直播名場面,尷尬值爆表。
合作品牌全線撤離,廣告報價從巔峰時一條50萬,掉到現在根本沒人問津。
他的諾一傳媒公司也難逃命運,員工走的走,合伙人散的散。
紅得快,涼得也快。
他沒躺平,但觀眾沒原諒
面對口碑崩塌,郭有才沒有放棄。
他嘗試轉型文旅直播,跑去鳳凰古城、張家界、湖南安鄉縣做直播,甚至還重新布置舞臺、設計互動環節。
2025年初,他公司在廣州重啟直播,觀眾人次突破3000萬,銷售額達2000萬,看起來似乎有復蘇跡象。
他還回老家捐出20萬,給300多位老人發春節物資,試圖靠公益洗白。
但觀眾并不輕易買賬!
“捐款不是擋箭牌”“不如把侵權賠了先”“你先把質量整明白吧”。
一邊是轉型自救,一邊是信任難修。
被郭有才吸引的大多是三四線城市、30-50歲的男性用戶,曾經的“共情濾鏡”一旦碎裂,就很難再粘回去。
郭有才涼了,但涼的不止他一個
郭有才的故事,其實是這個短視頻時代最典型的“流量迷霧”。
平臺制造“逆襲神話”,觀眾投喂“情緒共鳴”,而網紅急著把熱度換成現金,反倒忘了:初心,是觀眾最看重的東西。
他們喜歡你,是因為真誠,而不是演技。
他們支持你,是因為認同,而不是設局。
當草根逆襲淪為劇本,當貧窮包裝成道具,那些原本支持你的“普通人”,就會第一個轉身離開。
流量是捷徑,責任才是根基
如今的郭有才,究竟還能不能翻身,誰都說不準。
但他的沉浮至少告訴所有內容創作者:靠一首歌火起來沒問題,靠一個故事打動人也沒問題。
但別把觀眾當燃料,別把信任當提款機。
平臺可以捧你,也能換人;觀眾可以追你,也能取關。
真正能讓人紅得久的,不是一場感動,而是一份敬畏和真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