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緊相擁在一起的一對“鴛鴦”恐龍,看起來是偷蛋、其實是在孵蛋的恐龍模范父母嗜角竊蛋龍,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種子植物之一五穗花蘇鐵,這些都是上海自然博物館“龍吟九州·中國恐龍大展”中展出的來自內蒙古的珍稀化石。
近日,中國恐龍大展“內蒙古主題周”正式拉開帷幕。此次活動通過展品展示、民俗表演、4D影片、科學講座、線下課程等多種形式,聚焦內蒙古地區豐富的恐龍化石資源與草原文化風貌。未來,大展還將舉辦自貢周、福建周、馬門溪龍專場,將有展品上新。
除了舉辦主題周等系列內容,記者觀察發現,相比于開展時,大展增加了多媒體演示,重新調整了展品介紹牌的內容,每天還有多場人工講解,幫助觀眾更好了解這些重磅展品,開展時部分觀眾提出的“看不懂”變成了“更好看”。
目前大展早鳥票售賣已經結束,當前成人票為88元/人。
4D影片、科學講座、線下課程,來自草原的恐龍朋友來了!
作為我國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產地之一,內蒙古在本次恐龍大展中展出了多件具有代表性的珍稀化石。
兩只恐龍長眠在一處,當人類挖掘到化石,發現同一個化石中包含兩個個體,這就是剛剛于2024年正式命名的百年鴛鴦龍,講述了一段被塵封百年終獲學術確認的科學故事。
除此之外,王氏達斡爾龍因罕見地保留了完整的腸道結構,成為研究恐龍內部解剖的重要個案。
而體型巨大的二連巨盜龍、尾羽極為夸張的胡氏耀龍,以及保存狀態出眾的精美臨河盜龍,則分別代表了內蒙古在竊蛋龍類、帶羽恐龍和小型獸腳類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此外,像董氏中國似鳥龍等標本,為學界提供了有關恐龍群居行為和集群死亡事件的關鍵實證。
而被誤以為“偷蛋”的嗜角竊蛋龍,經研究證實為具有明確孵蛋行為的“模范父母”,其姿態也成為公眾理解恐龍育幼行為的重要線索。
另一件極具話題性的展品——單指臨河爪龍,則是首個發現只有一根手指的阿瓦拉慈龍類,獨特的身體結構引發了廣泛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還首次系統呈現了來自內蒙古鄂爾多斯的“恐龍舞池”足跡場景化石,連同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種子植物之一——五穗花蘇鐵等古植物標本,共同構建起“恐龍的土地”與“恐龍的環境”之間的生態關聯,進一步拓展了展覽的科學深度與整體觀感。
五穗花蘇鐵
為進一步提升公眾體驗感,“內蒙古主題周”期間還推出了一系列豐富的配套活動。科普課程《恐龍中的小不點》通過互動講解和游戲設計,引導兒童了解小型恐龍的結構特征、生活方式及生態策略。
主題周期間,4D影院每天都將展映一場《壯美內蒙古》,通過多感官交互手段,讓觀眾身臨其境,“穿越”到草原時空。
除了館內活動,還會有上海內蒙古兩地的研學活動,上海青少年將前往內蒙古研學,了解科考現場的故事。
未來,除了舉辦自貢周、福建周等聚焦某地恐龍化石資源的主題周,還會有馬門溪龍主題周,集中展示介紹全國的馬門溪龍化石,屆時將有望有新展品上新。
恐龍大展看不懂?人工講解、多媒體演示,大展更“好看”了
除了持續不斷舉辦云南祿豐周、內蒙古主題周等活動,記者發現,中國恐龍大展展陳也在不斷提升。
此前,有一些觀眾提出,恐龍大展很重磅,但缺乏基礎科普內容,“有空前豪華的化石內容,但不少觀眾進去轉一圈20分鐘就出門了”。
記者此次走訪發現,展覽做了布局的調整和優化,增加了不少多媒體設置,服務設施有所改進,增加了趣味ogo提示。
在講解器的基礎上,增加了付費人工講解
充滿趣味的“恐龍提示”
這里因為巧妙的燈光布置,已經成為排隊打卡點,甚至有外籍觀眾打卡
增加了不少多媒體設施,幫助觀眾了解展品
展品介紹牌中,增加了亮點部分,簡要介紹該件展品的亮點所在
大展早鳥票售票的售賣已經結束,目前大展的票價為88元/人。
當天活動上還發布了“中國恐龍大展·AI小程序創意設計征集”活動,該活動面向6至18歲青少年和家長開放,鼓勵青少年將展覽上學到的恐龍知識用編程創意的方式,來加深對古生物知識的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