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被曝正在秘密籌劃一項新規定,打算“抄近道”加速推廣電動汽車。
這個計劃瞄準的不是普通消費者,而是租車公司(像赫茲、Sixt這些)和那些擁有大批公用車、員工用車的大企業。
根據內部消息,歐盟委員會正在悄悄討論,可能最快在今年夏天末就公布草案:要求這些租車行和公司車隊必須在2030年之前,把他們買的新車全部換成電動車。
這比歐盟之前定下的、到2035年才禁止普通人買新燃油車的計劃,整整提前了五年。
歐盟這么做,是想繞開直接要求老百姓買電動車的難題(畢竟很多人嫌貴、嫌充電麻煩),轉而抓住這些“大買家”。
因為租車公司和企業的買車決策更集中,更容易被政策影響。
如果這個規定真能通過,將直接影響歐盟大約60%的新車銷量,這可是個巨大的市場!
據說歐盟委員會的人也承認確實在搞這類計劃,但具體細節不肯多說。
不過,這個“捷徑”計劃引發了很大爭議和擔憂。
租車行業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像Sixt這樣的公司已經在縮減電動車隊了,他們抱怨:充電樁太少(尤其出去玩的地方)、修車又貴又麻煩、更關鍵的是電動車開幾年后賣二手根本不值錢(殘值低)。
他們警告,強制買電車會大大提高租車成本,而且很多游客根本不愿意租電車去度假。
有歐洲議員直指這個計劃“不切實際”。
批評人士認為,歐洲強推綠色轉型,正讓整個汽車行業和經濟承受巨大壓力。汽車廠家如果不達標(賣不夠電動車)會被罰款,同時還得砸大錢改造工廠、研發電池和充電技術,升級電網。更嚴重的是,這可能導致大量失業:汽車巨頭Stellantis最近就威脅說,如果歐盟逼得太緊,他們可能得關廠。前歐盟高官甚至警告,整個向電動車轉型的過程,可能會讓歐洲丟掉60萬個工作機會。
汽車制造商們則呼吁歐盟政府和各國提供更多補貼和實際支持。他們擔心歐洲車企在中美兩大競爭對手面前,會輸得更慘,丟掉更多市場份額。
1. 重塑市場結構與成本曲線
表面上看,歐盟這份瞄準租賃公司和企業車隊的電動車計劃是環保政策。
但實際劍指的是產業加速和風險轉移。
它的高明之處在于,巧妙地避開了最難啃的骨頭——普通消費者,轉而抓住了汽車市場里最容易“管控”的關鍵角色。
也即是盯住租賃公司(像赫茲、Sixt這些租車行)和那些擁有大量公用車、員工配車的大企業(企業車隊)。
這些“組織化買家”的購車決策集中,受政策法規的影響更直接、更聽話。
強制要求這些“大客戶”在2030年就必須全部購買電動車,比針對消費者的2035年禁令整整提前了五年!
效果是立竿見影的,等于人為地、強制性地在市場上瞬間創造出一個龐大且穩定的電動車需求池。
這對苦苦掙扎的汽車制造商意味著什么? 首先,是個巨大的“定心丸”兼“強心針”。
車企們不用再像以前那樣,主要靠費勁說服一個個消費者來買電動車了。
現在,政策直接“保送”了一個規模驚人的“保底市場”。
只要搞定這些租賃公司和企業的采購部門,銷量就有了強力保障。
這能極大地加速電動車的規模化生產和普及,為最終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車鋪平道路。
車企們終于可以更放心地砸錢改造生產線、研發新車型、布局電池供應鏈,因為他們知道前面有確定的大買家等著。
其次,是大規模生產必然帶來成本下降(也就是常說的“學習曲線效應”)。
當車企為滿足這個大訂單而開足馬力生產時,每輛電動車的平均成本會被攤薄,最終有望讓電動車變得更便宜。這對整個電動化轉型是個長期利好。
然而,硬幣的另一面是劇烈的市場重構和潛在風險。
這個政策就像一個強力杠桿,撬動了整個汽車市場的結構。最直接的后續影響會出現在二手車市場。想想看,租賃公司的車通常使用幾年(比如3年)后就會淘汰更新,企業車隊也有類似的更新周期。
這意味著,在政策實施幾年后(大約在2030年中后期),市場上將突然涌入海量的二手電動車。這就像打開了閘門放水一樣。
這股“二手車洪流”會帶來雙重效果:
降低門檻: 大量相對新、價格更便宜的二手電動車涌入市場,對那些預算有限、原本買不起新電動車的普通消費者來說,是個福音。他們能以更低的成本加入電動化行列。
沖擊殘值: 但另一方面,這恰恰戳中了租賃公司目前最大的痛點——電動車殘值的不確定性。
歐盟政策制定者似乎押注于“規模化最終會穩定市場”,但這完全是個巨大的賭博。
如果二手車殘值崩盤,第一個倒下的可能就是這些被強制購買新車的租賃公司,形成惡性循環。
2. 租賃公司成為犧牲品
若這項政策如討論中所言,租賃公司(像赫茲、Sixt這些巨頭)就會被推到一個極其尷尬又危險的境地——他們成了歐盟這場綠色轉型豪賭中被迫沖鋒的“排頭兵”,或者說,一塊巨大的“緩沖墊”。
核心在于他們獨特的商業模式:他們是車輛“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最終買單者。
買新車、用幾年、再賣掉二手車回籠資金——這個循環是他們的生存命脈。然而,電動車卻給這個循環的每個環節都埋下了“地雷”。
租賃公司買車是一次性巨額投入,他們精打細算,預估幾年后這車還能賣多少錢(殘值),以此決定租金和利潤。但電動車,尤其是政策強制催生、短期內海量涌入的電動車,其殘值簡直是場噩夢。
技術迭代快得讓人眼花繚亂(今年買的“頂配”,三年后可能就過時了),電池健康狀況難以準確評估(買家擔心續航跳水),更可怕的是,當2030年后成千上萬“同齡”的退役租賃電動車同時涌入二手車市場時,供過于求必然導致價格崩盤。
租賃公司很可能面臨“買新車花大錢,賣舊車收廢鐵價”的財務災難。
這是會直接威脅到他們的生存根基的。
而且,電動車不是插上電就能萬事大吉的,維修保養網絡遠不如燃油車成熟,懂行的技師稀缺,工時長、收費高。最要命的是電池——一旦磕碰損壞,天價維修費可能直接讓這輛車報廢,保險公司都頭疼。
更別提歐洲跨境旅行這個租賃大市場了——各國充電標準、網絡覆蓋、支付方式千差萬別,充電樁排長隊是家常便飯。
這些運營上的麻煩和額外開銷,最終要么侵蝕利潤,要么轉嫁給租車用戶——推高租金。
如此就會出現一個新的問題,用戶不租或者租賃的意愿更低怎么辦?
歐洲的充電網絡,尤其是在風景優美但偏遠的度假地,遠未完善。
普通租車用戶對“里程焦慮”和充電不便的容忍度極低。
強制租賃公司提供大量電動車,但用戶(尤其是度假者)卻避之不及,或者租了之后抱怨連連,這直接打擊租賃需求和口碑。
Sixt CEO警告說,強制電氣化很可能因為用戶抵觸和基礎設施不足而“勸退”顧客,或者因成本上升而大幅提高租金,讓租車變得不那么親民。
結果是什么?租賃行業被迫吞下整個轉型期最苦的“藥丸”。
他們成了測試市場、教育用戶(甚至是教育維修廠)、忍受基礎設施不足的“小白鼠”。
小型的、資金不雄厚的租賃公司很可能熬不過去,被大公司吞并或者直接倒閉。幸存者為了活命,要么大幅提高租金,要么干脆收縮業務范圍——避開那些充電難、風險高的偏遠地區或長途線路。
這無形中又阻礙了電動車的普及體驗。
而租賃行業的痛苦,僅僅是歐盟汽車產業“大地震”的前兆。
前歐盟委員會主席布雷頓警告的60萬就業崗位流失風險,它指向一場更深層、更廣泛的“創造性破壞”。
隨著內燃機被判“死刑”,支撐燃油車這些產業的龐大供應鏈——成千上萬的零部件廠、材料供應商、專業技工——將遭遇毀滅性萎縮。
夸張的說,不只是簡單的減產,而是整個產業生態的萎縮。
電動車本身結構比燃油車簡單得多(零部件數量可能減少三分之一甚至一半),更容易實現自動化生產。
這意味著,即使電動車產量上去了,它所能提供的直接制造崗位,可能也比不上同等規模的燃油車生產。機器換人的趨勢會更明顯。
而新生的電動車產業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人才,懂電池化學、精通電機控制、擅長軟件編程、能管理智能電網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
讓一個造了20年發動機的老師傅去調試電池管理系統?
明顯不太現實。
大規模、有效的再培訓計劃需要巨額投入和漫長的時間,而政策推動的轉型速度卻像一列高速列車。
“技能斷層”的風險極高,大量傳統工人可能因無法適應新技術而永久性失業。
汽車巨頭Stellantis(旗下有標致、雪鐵龍、菲亞特、Jeep等品牌)的“關廠警告”是這種風險的直接體現。
把一座傳統燃油車工廠改造成現代化電動車工廠,需要的投資是天文數字。
如果歐盟不能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如大額補貼、稅收優惠、基礎設施建設)、確保本土供應鏈(尤其是電池)的可靠性和競爭力、并證明這個被政策強制催生的市場真的能讓車企盈利,那么殘酷的商業邏輯就會起作用:關閉歐洲成本高昂的舊工廠,把投資轉向政策更友好(如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的巨額補貼)、或生產成本更低(如部分東歐國家或亞洲)的地區。
這將直接導致歐洲本土制造業的空心化和失業潮。
3. 地緣政治與產業競爭
中國的“碾壓性優勢”仍然是歐盟揮之不去的陰影。
從開采和提煉關鍵的鋰、鈷、鎳等“電動車的石油”(關鍵礦產),到制造電池的核心組件(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再到最終的大規模電池生產,中國建立了一個龐大、高效、且成本極具競爭力的完整生態。
歐洲車企,無論多么不情愿,都嚴重依賴從中國進口電池或關鍵材料。
這就好比歐洲想造電動車,但心臟(電池)的命脈卻捏在別人手里。
歐盟強制內部市場快速轉向電動車,在短期內,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可能反而是中國的電池巨頭們,因為他們擁有現成的、難以匹敵的產能和價格優勢。
歐洲本土的電池工廠建設計劃雖然雄心勃勃(如Northvolt),但在規模、速度、成本和技術積累上,短期內根本無法與中國抗衡。
政策催生的需求,很可能只是為中國供應商提供了更龐大的訂單。
與此同時,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正揮舞著《通脹削減法案》(IRA)這張“吸金大網”。
該法案的核心是提供史無前例的巨額補貼和稅收抵免,條件很明確:電動車及其關鍵部件(尤其是電池)必須在北美生產或使用北美來源的材料。
歐洲的汽車制造商和電池供應商面臨一個商業抉擇,是留在歐洲,承受更高的能源成本、更復雜的監管和相對較少的補貼,還是將數十億歐元的投資轉向美國或加拿大,以獲取IRA的天量補貼,確保其產品在美國這個巨大市場的競爭力?
答案顯而易見。我們已看到大眾、Northvolt等公司暫停或重新評估其在歐洲的部分電池廠計劃,轉而優先考慮北美。
歐盟內部的補貼計劃(如“綠色交易工業計劃”)不僅資金規模遠小于IRA,而且在27個成員國之間協調發放的速度和效率也飽受詬病。
歐盟在產業補貼競賽中,正被美國遠遠甩開。
這就構成了歐盟當前最核心的困境,它試圖通過強制政策(如針對租賃和企業車隊)在內部人為加速創造一個龐大的電動車需求市場(“造池子”),但卻未能同步解決支撐這個市場的根基問題。
根基不穩體現在三個致命弱點:
- 本土供應鏈(尤其電池)競爭力孱弱: 成本高、規模小、技術追趕吃力,難以滿足激增的需求。
- 關鍵礦產供應安全無保障: 嚴重依賴外部(主要是中國)的脆弱供應鏈,隨時可能被“卡脖子”。
- 缺乏有效反制中美產業政策的“武器”: 既沒有中國式的全產業鏈控制力,也沒有美國IRA式的“簡單粗暴”大額補貼吸引力。
其后果可能極其諷刺且尷尬的,歐盟官員們殫精竭慮、甚至秘密推動立法創造出來的這個“歐洲電動車大市場”,最終最大的“蛋糕”可能被誰分走?
很可能是那些擁有成本和技術優勢的中國電動車品牌(或它們在歐洲本土化生產的產品),以及那些為了追逐美國IRA補貼而將先進產能優先布局北美、再回頭來服務歐洲市場的(歐洲或非歐洲)車企。
歐洲本土的傳統車企和供應商,反而可能在這個被政策強行拉高的成本和轉型壓力下,進一步喪失競爭力,陷入“賠本賺吆喝”甚至被淘汰的境地。
這無異于歐洲自己費力挖了個金礦,結果挖礦工具和運輸車隊都是別人的,最后金子也被別人拉走了大半。
雪上加霜的是,這份政策本身采取的“秘密”推進方式,正在嚴重損害其自身的根基——合法性與執行力。
據媒體報道,草案在布魯塞爾被“秘密討論”,計劃在夏季末突然公布。
“黑箱式操作”必然會引發強烈的質疑。
最受政策沖擊的行業代表——特別是前文所述的、被當作“緩沖墊”的租賃公司——被排除在前期討論之外。他們的核心關切(如殘值風險、運營成本暴增、用戶接受度低)很可能在閉門造車中被忽視或低估。這必然導致政策被批評為高高在上、不接地氣的官僚產物。
當政策突然公布,尤其是當租賃行業意識到自己將承擔巨大且可能毀滅性的風險時,他們的反彈力度將是空前的。
這給了歐洲議會中反對該政策的議員(如報道中提到的Markus Ferber)強大的彈藥。
租賃業巨頭(如Sixt、Hertz)的游說力量不可小覷,他們可能聯合起來,在議會審議階段全力阻擊法案,或迫使它被大幅修改得面目全非,甚至胎死腹中。
“秘密立法”這個標簽本身就散發著濃濃的不確定性。
投資者、車企、租賃公司都需要一個穩定、可預測的政策環境來做長期規劃和巨額投資。
“秘密”代表著規則可能突然改變,決策過程不透明,這會嚴重削弱市場對歐盟政策環境的信任,加劇觀望情緒,反而可能延緩而非加速投資決策。
因此,歐盟這份雄心勃勃的電動車強制政策,實際上是極其危險的。
它在地緣政治上面臨著被中美“夾擊”和“掏空”產業根基的巨大風險,其內部市場加速計劃可能淪為他人嫁衣。
而它“秘密”推進的策略,非但不能保證成功,反而正在親手制造合法性危機和執行阻力,為最終的失敗或嚴重變形埋下伏筆。
結局可能是一場加速歐洲汽車工業衰落的地緣政治陷阱,其成功高度依賴于能否妥善解決租賃行業的生存危機、能否快速構建有競爭力的本土供應鏈、能否有效應對中美產業政策競爭,以及能否管理好大規模就業轉型的社會沖擊。
忽視其中任何一環,這個“加速器”都可能變成歐洲汽車產業和社會穩定的“破壞器”。
本文作者 | 東叔
審校 | 童任
配圖/封面來源 | 網絡
編輯/出品 | 東針-知識頻道(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