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資料來源:《悲壯慘烈的雪村戰斗》
眾所周知,革命隊伍的組織架構與普通軍隊有著巨大的區別,其中最典型的標志就是我軍長期以來實行的雙首長制。
部隊里除了軍事指戰員之外,各級部隊都有政委一職,這樣的設置確實能確保部隊始終是由黨領導的,可也在一定程度上給部隊的指揮工作造成了一些麻煩。
一開始,這個隱患還沒有引起大家的重視,直到1942年的一場慘烈的戰役,在看到犧牲的高官名單后,使得這個問題擺在了中央的面前,讓毛主席開始重新思考部隊權責的問題。
——不過這場戰役,似乎有些鮮為人知,它便是雪村戰役。
時間回到1942年,此時中日雙方進入了長期的相持階段,而隨著太平洋戰爭的深入,日軍更加感覺兵員匱乏,財力枯竭。為盡快打破均勢,日軍開始不斷尋求破局的方法。
很快日軍決定先從華北動手,他們集中重兵力對八路軍冀中等根據地進行掃蕩,華北抗戰也迎來了最艱難的時期。
為了應對日軍的攻勢,八路軍各部一面組織部隊撤退,一面用機動作戰的方式牽制敵人,導致日軍大多數“掃蕩”基本以撲空告終。
日軍見狀便開始加大投入,打算設下圈套,他們在其余各處不斷壓縮著八路軍的生存空間,卻故意留出一塊空隙,故意引誘八路軍的部隊走這里。
日軍開始掃蕩后,冀中各軍區的壓力都非常大,其中八分區的工作就做得非常艱難,他們分散了部隊與指揮機構,在軍區司令常德善、政委王遠音的指揮下開始展開反掃蕩作戰。
在反掃蕩的過程中,八分區的將士們拼死作戰,消滅了無數的敵人。
可到了1942年5月底,考慮到部隊的實際情況,常德善與王遠音商議后,決定留下一個團繼續與敵人周旋,其余部隊和機關人員找機會撤離。
于是常德善、王遠音帶著一個營的部隊進入河間地區,打算找到已遭受嚴重損失、并且失去聯系的所屬30團,將軍分區的決定告訴他們。
可他們不知道的是,那時30團已經被敵人包圍在饒陽一帶,部隊為了安全起見,沒有打開電臺。常德善等人在這里沒有聯系到30團,二人便帶著部隊在周邊開始尋找他們。
終于到了1942年6月,他們成功聯系到30團。可此時的常德善等人也通過九分區的消息,得知了日軍即將合圍的事情。
由于尋找30團已經耽誤了很長時間,眼下部隊需要盡快做出決策,但在下一步該如何行動的問題上,常德善與王遠音有了不同的看法。
常德善認為部隊應該盡快跳出敵人的包圍圈,轉到外線行動繼續牽制敵人,王遠音贊同這個觀點,但要撤到哪里,他有不一樣的觀點。
常德善設想的是到子牙河東部,王遠音覺得那里是游擊區,群眾基礎自然不如革命老區。雙方在討論過后,常德善還是尊重了王遠音的看法。
就這樣,部隊改變行動路線,他們開始沿著河肅公路向南轉移。
1942年6月8日,正當部隊休整完畢準備行動的時候,他們突然收到消息,河肅公路上出現了日軍的部隊。與此同時,肅寧、獻縣等地的日軍也紛紛行動,這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沒過多久,部隊就被四面八方趕來的日軍包圍了,原來他們目前駐扎的雪村一帶,正是日軍故意留下的空隙,沒想到八分區因為兩位領導核心撤退路線的爭執,就這么走到了日軍的包圍圈內。
他們這里的兵力并不多,日軍也很快就對30團發起總攻。吃過八路軍大虧的日軍此時早已不敢大意,他們以步、騎、炮、坦諸兵種配合,向雪村鋪展開來,原本的小村莊頓時變成一片火海。
常德善與王遠音不得不帶著部隊一邊打,一邊向公路北端突圍,可日軍為了這個計劃做了充分準備,他們用重武器封鎖了各個道口。
當時常德善等人幾次發起沖鋒,都被日軍兇猛的火力給打了回來,無奈之下只能尋找其他道路突圍,可這一帶是大平原,四面八方都是敵人的部隊,他們想要突圍已經非常困難了。
隨著肅寧方向的日軍援軍抵達,戰斗變得更加慘烈。而在面臨絕境的情況下,司令員常德善站了出來,他當時抓過重機槍,沖在隊伍最前面。
而其他的八路軍戰士受到鼓舞,也展開了殊死拼殺,在后來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有的拿著冷兵器赤膊上陣,奮勇沖殺。
由于地形開闊,敵人炮彈、坦克從兩側迂回側擊堵擊,常德善的右腳、左手多處受傷,仍堅持殺敵,最終身中20多彈,壯烈犧牲。
至于政委王遠音則在作戰中身負重傷,由于行動困難,不愿被敵人俘虜,飲彈自殺。
經此一戰,八分區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這場戰斗毫無疑問也震動了整個中央,這是抗戰期間我軍為數不多,軍分區兩位首長全部犧牲的慘烈戰斗,簡直讓人觸目驚心。
要知道,司令常德善當時可是軍中不可多得的一員猛將,他早年便參加紅軍鬧革命,靠著自己的能力,從勤務員一直干到紅軍團長。
長征時期,更是臨危受命擔任紅6師參謀長,還曾在戰斗中救過賀龍和余秋里的性命,是紅軍時期就成長起來的知名將領。抗戰爆發后,他跟著呂正操等人留在冀中工作,在八路軍內部聲望極高。
而政委王遠音同樣不簡單,他年輕時就參加過一二九運動,后來也曾組織過游擊隊作戰,由于他在干部里面文化水平很高,又有一定的軍事經驗,所以他最終被派到八分區與常德善搭檔,是八路軍中少有的知識分子干部。
——考慮到同一時期太岳軍區第四軍分區的司令唐天際在1955年被授予開國中將,八分區的直系領導冀中軍區司令呂正操后來成為開國上將。
滿打滿算,常德善不會低于少將級別;而王遠音與常德善屬同一級別,肯定也不會差到哪里去。
可更加讓人心痛的是,除了這兩位之外,稍微低些級別的十團政委汪威、副團長肖治國、總支書記沈笑天、二十三團二營長邱福和等高干也在這場戰斗中為國捐軀,他們同樣都是八路軍內部核心人才。
這里還要提一嘴三十團警衛連,他們當時都是由20歲以下的青少年所組成,身為八路軍后繼骨干力量,這部分人竟然也全部殉國了。
無論是高級將領,還是骨干人才,又或者是青年力量,他們的犧牲都讓毛主席很長時間無法接受。當時毛主席根據幸存下來的戰士們描述,掌握了具體情況后,后來還立即拍板改了一項軍令政策。
即:改變部隊中政委說得算的規定,將部隊軍事行動的最終決定權交給部隊的軍事長官。
畢竟此次慘痛失利,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常德善與王遠音因為路線問題產生分歧所導致,當時他們光是為了說服對方,就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使得部隊錯過了突圍的最佳時機。
而自毛主席拍板后,這類現象所導致的失利自此再也沒有發生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