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達子
本文共2166字,閱讀時長大約4分鐘
前言
就像如今的高考一樣,古代的科舉考試也是每個出身在普通家庭的讀書人通往仕途的唯一捷徑。一名年輕的書生懷揣著“狀元夢”,步入了那條布滿重重考驗的道路。
每一次考試,都是他生命中至關重要的轉折點。從縣試到殿試,從童生到進士,要經過多少次層層篩選,最終才能摘得那頂榮耀的“狀元”帽呢?
明朝萬歷年間,有個叫艾南英的考生,從17歲考到47歲,整整考了30年科舉。最后一次進考場時,他摸著花白的胡子苦笑:“我這輩子就干了兩件事——讀書和考試。”
今天,老達子就來跟大家一起來聊一聊明清科舉的全過程,看看這些古代學子究竟要過多少關,才能從一個無名小卒變成一位光宗耀祖的進士。
你以為范進中舉就夠慘了嗎?看看明清那時候的學子從童生到進士,要經歷的關卡不比《西游記》的九九八十一難少!
明清科舉:比現代高考更殘酷的“內卷之王”
我們先來聊一下明清科舉,放眼現在,它都算得上是比現代高考更殘酷的“內卷之王”,為什么這么說呢?
明清科舉制度像一座精密的“人才篩選機器”,但它又和唐朝“詩賦取士”的浪漫不一樣,明清科舉直接把考試變成了“八股文擂臺賽”。
朱元璋拍板定下的八股文格式,比現代公務員申論還死板: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連字數都要卡死!
這里還有個冷知識:就是清朝考生在寫八股文的時候,連“知乎者也”這種虛詞都不能亂用,得嚴格按照《四書集注》來。有個考生寫文章用了“菩薩”二字,直接被考官罵“褻瀆圣賢”,當場除名!你就說古代的考生多難吧~
但科舉也不是完全“一考定終身”。明朝開始搞“南北榜”,就是為了特別照顧教育落后的地區(盡管也有一些內幕,但確實沒法做到絕對的公平);
清朝更絕,直接按省份分配進士名額,這個跟現在的高考錄取很像,現在的大學錄取都是按照省份分配的,老達子是遼寧人,當時就在成功考上了武漢的一所大學,這所大學當年在遼寧的招生人數只有3人~
不過呢,當時明清科舉的錄取率實在是太低了,簡直低到嚇人——鄉試平均錄取率不到3%,比現在的清華北大還難考~
從縣試到殿試全流程
接下來我們來聊下從縣試到殿試的整個過程~
明清科舉共分六級: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不像我們現在只有中考和高考,過去的科舉考試分了6級,而且每級考試基本都是“地獄模式”,所以想想那些最后殿試的人得有多牛吧!
第一關:縣試(童生試)
別看只是縣級考試,但是它的規矩也不少,首先考生得找五位鄰居聯保作證,證明你沒當過小偷、沒干過缺德事才有資格。然后考試當天,衙役拿著竹板在考場巡邏,誰敢交頭接耳?“啪”一板子下去,直接趕出考場!
還有一個趣聞:有個考生考縣試時內急,可是監考官就是不給他開門,最后憋得他直接昏倒了,是不是有點離譜。后來這事還被寫成了對聯:“三年寒窗苦,一泡尿憋死英雄漢”。
第二關:府試(童生升級戰)
通過縣試的叫“童生”,但是你也別高興太早,府試才是真刀真槍地干。考題范圍包括《四書》《五經》《性理大全》,甚至要寫“策論”針砭時弊。雖然是策論,但是你也要掂量一下再寫,當時就有個考生寫策論罵貪官,結果這個考官正好是那個貪官的學生,直接gg了!
第三關:院試(誕生記)
院試通過才算“秀才”,但秀才也分三六九等。頭名叫“案首”,能穿藍袍、免徭役;墊底的只能叫“附生”,連見縣官都要磕頭。
第四關:鄉試(全省大亂斗)
鄉試在省城舉行,考場叫“貢院”,一間間小格子像牢房。考生要連續考三場,每場三天,吃喝拉撒全在號房里。有個考生還專門寫詩吐槽過這個考試:“未登青云梯,先入臭茅坑”。確實是再貼切不過了
第五關:會試(全國精英賽)
通過鄉試的是“舉人”,但會試才是真正的“神仙打架”。明朝會試時出現過“南北榜案”,南方考生包攬前五十名,氣得北方舉子把考官告到皇帝那兒!最后朱元璋處理了一大批人,也不知道是南北方人的文化差距還是科舉舞弊了~
第六關:殿試(皇帝面試)
最后到紫禁城保和殿,由皇帝親自當考官。殿試只考策論,但關鍵看“顏值”——字寫得丑的、長得磕磣的,基本和狀元無緣。清朝最后一位狀元劉春霖,就因為名字吉利(“春風化雨,霖澤蒼生”)被慈禧欽點!
所以說,人啊,運氣和實力,一樣都不能少!
從童生到進士的“身份躍遷”
明清科舉的魅力,在于它能讓人“咸魚翻身”~
童生見了縣官要下跪,秀才見了縣官作揖就行,舉人能當官,進士直接就能進翰林院!等你當官或者進了翰林院以后,你就會發現之前的寒窗苦讀都是值得的!
童生→秀才:看似只差一步,但很多人卡在這里一輩子。蒲松齡19歲考中秀才,后來連考44年鄉試不中,氣得寫《聊齋志異》罵考官“有眼無珠”。
秀才→舉人:舉人相當于“預備干部”,能當縣令、教諭。但舉人也有“鄙視鏈”——解元(鄉試第一)最風光,亞元、經魁次之,最慘的是“副榜舉人”,連當官資格都沒有。
舉人→進士:進士及第等于拿到“官場入場券”。一甲三人(狀元、榜眼、探花)直接進翰林院,二甲、三甲要考“朝考”,成績好的當庶吉士,差的只能當知縣。
當然,也有例外的,清朝有個叫王以銜的考生,殿試時本該落榜,結果考官把試卷弄混了,他稀里糊涂當上榜眼。氣得乾隆皇帝說:“科舉如博戲,全憑運氣耳!”
老達子說
科舉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只有勤奮苦讀才能夠通過嚴苛的考試博取功名,最后祝愿所有的莘莘學子高考順利!達成所愿!旗開得勝!金榜題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