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也就是昨天晚上,全世界的媒體都被一條重磅新聞刷屏了,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站工程正式開工,總投資超1.2萬億,不論是投資規模還是面臨的系統性技術挑戰,以及發電量都是人類之最。關于雅魯藏布江水電站本身的一些信息,想必各位已經了解過了,今天主要給大家說些不太一樣的東西。
我看網上對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的評價,幾乎一邊倒的認為,可以用來卡印度水源的脖子。說印度用切斷水源拿捏巴基斯坦,等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修好后,東大也隨時能用切斷水源拿捏印度。我說句實話哈,其實雅魯藏布江水電站對印度水源的影響沒有各位想象的那么大,而真正讓印度冒冷汗、汗流浹背、深感恐懼的是,工程背后潛藏的戰略價值甚至能改寫整個亞歐大陸的地緣政治生態。
雅魯藏布江流到印度后叫布拉馬普特拉河,這條河的水不僅僅來自咱們這邊兒,它在印度境內就至少有六條水流量極大的支流,尤其是像像迪邦河跟魯希特河這些支流水量加起來比干流還大,這也就意味著從我們這流到印度的水量其實相對較少,不信來看組數據,雅魯藏布江出境年徑流量約1600億立方米,但布拉馬普特拉河入孟加拉灣時高達6180億立方,中國段占比不足三成,所以光靠我們上游這點徑流量就像左右人家整條大河的水旱災害,分量根本不夠,只能說是杯水車薪。
再一個我們從工程學來講,洪水形成充分條件之一,是瞬時涌過的洪峰特別巨大,水電站蓄水池承受不了,要么放水,要么等著壩被壓垮,印度在下游自己也修了好幾座水電站,你如果一段一段放,形成不了瞬時洪峰就無法沖破水電站的防護力,洪水便無法形成。但你要把水蓄到足以沖破印度水電站防護的水平,從而形成瞬時洪峰,那等于是自毀長城,因為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一共建設有5座梯級水電站,下游洪水會瞬間沖垮大壩自身的發電機組和下游基礎設施。你覺得咱們花了一萬多億的工程,就為了干這點損人不利己的事嗎?
而且老羅再說句難聽的話,雅魯藏布江在印度那邊流過的地方,全是印度邊緣地帶,跟印度主體民族信仰不同,按照三哥那尿性,它可能巴不得這些不信印度教的人完犢子,你說對吧。
所以網上甚囂塵上的水源武器論他壓根站不住腳,而真正讓印度恐懼的是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將為新藏兩地遲遲無法進入工業化提供一個系統性的解決方案。
新疆難搞工業化的問題在于既缺水,也鎖不住水。水和電一樣,都是工業化必備的能源,并且工業的梯度也就是制造水平越高,就越耗水,生產一片8英寸的晶圓要消耗5.6噸超純水,而一噸超純水至少需要兩噸原水合成,你像臺積電去年生產了1600萬片8英寸的晶圓,耗水1億噸,頂得上一座200萬人口城市1年的用水量了。
北邊缺水是中國地理氣候的常態了,所以我們一直把南水北調當成最重要的基建工程,中東部地區的南北因為海拔高度相差不大,但西部有青藏高原和天山山脈擋著,長期無法動工,但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完工后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雅魯藏布江水量很大,每年流過上千億立方米的水。工程設想從他支流中比較高的地方,比如說加查縣那取一部分水,翻過青藏高原,然后送到新疆那邊去。那如何翻過平均海拔超過四千米的青藏高原呢,這就用到雅魯藏布江發的電了。計劃是用這些強大的電力,驅動巨大的抽水系統,把雅魯藏布江的水往長江和黃河源頭分水嶺附近的的高處抽,具體應該是青海曲麻萊縣一帶,海拔四千多米。
粗略算一下,把一噸水提升兩千來米的高度,大約需要十度電。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站發的電,完全有能力支撐每年調走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立方米水所需的電力。而且這些抽水站可以靈活運行,專門利用水電、風電、光電多出來的時候干活,本身還能幫助電網穩定,成本也能控制。
水一旦被抽到青藏高原的高處,后面的事情就好辦多了。因為水往低處流是天性,規劃中的路線,是讓這些水利用地形沿著青藏高原東北邊緣比較平緩的斜坡,通過隧道、明渠等工程,自流進入黃河上游的支流。這就像水爬上了青藏高原的“屋脊”,然后順著“屋檐”自然流向北方。
水進入黃河上游水系后,就匯入了國家正在構建的跨流域調水網絡。像甘肅寧夏交界處的黑山峽水利樞紐,就是一個重要的“水龍頭”和調節池。它可以把上游來的水,包括將來調來的雅江水、怒江水、瀾滄江水儲存、調配,再通過河西走廊的渠道,一路往西送到新疆的羅布泊方向等地。這樣,雅魯藏布江的水,借助電力翻越高原,再借用地形自流入黃河水系,最終就能到達新疆,緩解那里的缺水問題。
至于鎖水難的問題,目前有兩個辦法正在解決,一個是植樹造林,讓植物的根把水分鎖在土地里,防止沙化,另一個就是比雅魯藏布江水電站更逆天的工程——天河工程。簡單說就是利用太空衛星,組成一整套氣象控制系統,把長江和黃河中下游大氣中的水分掉到西北空中走廊來,從而通過人工控制在新疆和甘肅形成一條季節和流量都穩定的降水帶。但這個屬于題外話了,我們后面抽空再說。
西藏工業化難的問題在于環保,青藏高原是全世界生態最好的地方,也被咱們視為中華文明的最后退路,因此在沒有徹底解決環保問題前,是絕對不可能把在這里搞大規模工業建設的,畢竟你工業排放的尾氣可以在內部無害化處理,但工程建設時對地質結構的破壞,對植被的影響,對大氣揚層的污染都無處不在。而通過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的建設,我們可以摸索出一套絕對環保、且在不破壞青藏高原任何生態環境下,對西藏進行大規模工業化建設的方案。
雅魯藏布江下游,特別是大拐彎那段,地質簡直是地獄模式。它處在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死命擠壓的前線, 地殼應力極高,地震活動頻繁 。兩岸是陡峭入云的 高山峽谷 ,山體巖石破碎, 滑坡、崩塌、泥石流 風險極大。河床底下地質構造復雜多變,打洞修壩,每一步都可能碰上 高地應力、軟巖大變形、突泥涌水 這些棘手問題。而且這里還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從高山冰雪帶一直到熱帶雨林氣候,整個生態系統極其敏感脆弱,施工稍有不慎,影響就是連鎖反應,范圍可能遠超工程本身。面對這些難題,工程必須拿出硬核,不容絲毫馬虎眼的環保解決方案。
比如怎么在陡峭破碎的山體上施工,同時確保山體穩定,不發生大規模滑坡?這就逼著我們在 超復雜地質條件下的高邊坡穩定技術 上取得突破,用更精細的錨固、支護和監測預警手段,把對山體的擾動降到最低。再比如開挖隧道、建設廠房,會產生巨量的渣土石料,在生態敏感區,傳統的大面積堆渣場是災難。工程就必須研發和應用 洞渣零排放或極小占地堆存技術 盡量把廢料回填利用,實在不能用的,也要找到影響最小的方式集中處理,避免堵塞河道、破壞植被和景觀。還有就是如何最大限度保護河流本身的生態?這就需要在 生態流量精確保障技術 和 魚類洄游通道創新設計 上下功夫,確保大壩運行期間,下游不斷流,水生生物特別是珍稀魚類的生存繁衍路徑不被切斷,這需要非常精密的監測和調度系統。你看這次國家還專門設立了100億的生態補償基金,用于珍稀魚類增殖放流、植被恢復和保護區生態監測
更關鍵的是,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如何將對原始森林、珍稀動植物的影響壓縮到極限?這是不是會推動超低干擾施工組織模式和智能化環境實時監控系統的應用,可能采取像微創手術一樣的施工方式,嚴格控制作業面并使用更環保的材料和工法,并通過遍布工地的傳感器和無人機,24小時監控水土、空氣、噪音、動植物活動,一有異常苗頭立刻調整方案。工人生活營地怎么建?垃圾污水怎么處理?都有一套針對高原極端環境的、近乎苛刻的環保標準和技術措施。
毫不諱言,這些在雅江水電工程中倒逼出來的技術突破和實踐經驗,其價值對于整個人類文明都是相當寶貴的,它將證明,世界最強工業國在青藏高原這樣生態極端敏感脆弱的地區,進行大型工程建設,是可以在技術上做到對原生環境近乎“零擾動”或“可逆、可恢復擾動”的。通過這項工程所突破的復雜地質安全開發技術、極小生態足跡施工技術、智能化全周期環境監控與修復技術、極端環境下的污染零排放技術,將讓我們知道怎么在凍土上修路而不破壞凍土結構,怎么開礦而不污染地下水,怎么建廠而讓周圍的草場和野生動物幾乎感覺不到變化。而這直接為未來西藏的工業化建設掃清了一個最大的技術障礙,即絕對的環保可行性。
隨著雅江水電工程的建設,新藏兩地大規模工業化也即將提上日程,對印度而言這才是最恐懼、最膽寒的地方。這兩地都跟印度接壤,在這之前雙方戰略力量勉強算是五五開,東大雖然有地理優勢,但不管是兵力還是裝備和后勤補給,都要從內地跨越青藏高原調動,補給線漫長;而印度擁有就地補給就地征兵的優勢,只要不爆發全面戰爭,局部沖突或邊境沖突,兩邊天秤其實比較平衡。
但新疆和西藏完成工業化后,印度將面臨兩個非常嚴謹的問題,一方面產業不會再向印度遷徙了,因為產業鏈的體量是固定的,新藏兩地的基本盤那么大,產業搬到這里去了,就沒有多的去印度了,這也就意味著印度在全球化中的生態位,將永久鎖死在中低端位置,干最累的活,賺最少的錢,無望成為發達國家。另一方面結合無人戰爭模式與青藏高原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印度僅有的微末平衡也被打破了,它別說跟我們叫板,甚至他們整個國家的國運都拿捏在我們手里了,不管是在經濟上還是軍事上,再也沒有任何反抗的余力,你說這是不是比所謂的水源武器論,還要恐怖如斯的存在。
但鎖死印度的生態位,并不是西部邊陲工業化最大的意義,它最核心的戰略價值,是東大工業的觸手,也是人類工業的觸手,首次完成向世界島腹地也就是中亞的延伸。當來自東大成體系的現代化進入中亞后,整個亞歐大陸的地緣政治生態必然會全面洗牌,徹底重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