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院一號難求,小醫院門庭冷落,這是很多地方普遍存在的現象。去年10月,重慶區屬二級醫院重慶建設醫院和三甲醫院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簽署了醫聯體合作框架協議。在醫聯體合作運行8個多月的時間里,患者下沉就醫人數增多,打破了此前各地醫聯體建設“上轉多、下轉少”的困境。
今年5月份,重慶市民黃豪查出患有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進行了病灶切除手術。經過十多天的術后治療,黃豪身體恢復良好,但后續還要進行靜脈補鈣治療,6月12日,醫生建議黃豪轉到附近的一家二甲醫院、建設醫院繼續治療。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乳腺甲狀腺外科副主任醫師 王元元:包括血鈣、甲狀旁腺素、骨代謝的情況,發到群里面,然后我們根據病人每天不同的血指標的變化,進行適度的治療方案的調整和指導。所有的醫囑都是由我們醫院進行制定、建設醫院來執行。
去年10月,重慶建設醫院和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簽署了醫聯體合作框架協議。按照協議,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醫療技術、管理等各方面,對重慶建設醫院進行指導。醫聯體合作運行8個多月的時間里,建設醫院上轉患者100多人,而像黃豪這樣從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下轉的患者接近1400人,打破了此前各地醫聯體建設“上轉多、下轉少”的困境。
黃豪妻子 劉純:雖然轉到了這個建設醫院,但是我們的數據還是會給到醫生做觀察,他也會給我們做后續的一些輸鈣劑量的調整,費用方面,據他們說是會更優惠一點,這個我們還是能夠接受。
重慶建設醫院院長 余毅:這種方式他(重醫附一院的醫生)是主導,就是他真正地接管了我們科室的管理。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 羅勇:以往的話,可能醫聯體這種幫扶的基礎主要是以技術為主進行的幫扶。那么現在這塊就是包括管理,還有其他一些資源配置、信息化等這些綜合因素都上去了。
專家在兩家醫院坐診 實現同質化醫療服務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是一家三甲醫院,而重慶建設醫院僅為重慶九龍坡區區屬二級醫院,雙方在規模、技術水平等各方面差異較大,兩家醫院是如何實現同質化醫療服務的呢?
重慶市民李政春的愛人因為患有垂體瘤,需要定期到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復診。6月底的時候,他發現神經外科主任楊剛在建設醫院也開通了坐診號,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很難搶到的號,在這里卻很好掛。
患者家屬 李政春:基本上都沒有那邊排隊的那種情況,大概就是可能幾十分鐘就輪到我們看病了,還是很方便的,這真的很便民。
每周二下午,楊剛都會在建設醫院坐診。對他來說,并不僅僅是換一個地方坐診,而是有更多的改變。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主任 楊剛:手術難度不那么大的,在我們院本部(重醫附一院)其實排隊也會排很長,讓這種病人到這里來,由我們的專家給他做診斷,然后由我們的專業教授親自來做手術。手術以后,也是我們的團隊密切地來指導這種病人術后的康復。
此外,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還派駐掛職院長參與建設醫院整體發展建設,派駐執行科主任、護士長到科室提升業務能力。
楊盛蘭是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去年12月初,她開始擔任建設醫院心血管內科的執行主任,除了指導建設醫院心血管相關急危重癥的早期識別處理、上轉急救外,針對轄區高齡人群多的情況,她還對建設醫院在心血管慢病管理的流程進行了規范。
重慶建設醫院院長 余毅:相當于是醫療同規,把三級醫院的服務規范、服務技術帶到我們醫院來,上下級醫院之間的診療標準是一致的,老百姓接受的治療是同質的治療。
患者家屬 鄭家建:解決了我們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苦的一個實際困難,使我們的病人能夠最快、最高效地得到醫治,所以,這個肯定是很好的。
兩家醫院還開發了雙向轉診平臺,當建設醫院的醫生發現需要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進行專科診療的患者時,可通過平臺一鍵發起轉診申請,上級醫院專家在線評估,快速響應,為符合指征的患者預留號源與床位。另外,兩家醫院還在醫保打包付費制度上進行探索。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主任 楊剛:比如說我們雙向轉診,從我們院本部轉到建設醫院,那么我們就把(醫保報銷)門檻費全免。如果上轉的病人從這里轉到院本部,那么我們也實行了門檻費的減半,那么就使我們的病人就切身地獲得了實惠。
建設緊密型醫聯體 優化醫療資源配置
經過8個多月的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從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下轉的患者變多了,重慶建設醫院的運營狀況也明顯改善,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 羅勇:畢竟一個醫院的資源是有限的,有些病人可能是病情比較輕一點,或者是重一點的病人做了(治療)以后進入恢復期,那相對優質醫療資源就被占用了,把這樣騰出來的空間用于診治疑難危重癥,這就是我們的初衷。
重慶建設醫院距離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1.5公里左右,交通便利,專家來回兩院方便,雙向轉診患者容易接受,這些是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將建設醫院作為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單位考慮時的重要因素。然而,在雙方合作之前,空間距離的接近卻是重慶建設醫院發展的短板之一。
重慶建設醫院院長 余毅:因為三級醫院比較近,患者就選擇重醫附屬第一醫院,我們自身發展的投入等比較欠缺,所以整體上發展比較有困境。
抓住和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進行緊密型醫聯體建設的機會,建設醫院對病房區域進行調整、改造,并采購相關設備,擴充醫務人員,雙方合作幾個月后,成效明顯。
重慶建設醫院院長 余毅:特別是5月份,我們收治的病人中,重醫的下轉病人占了接近三分之一,收入占到29%。所以,從5月開始顯現對我們醫院的體量、醫療服務體量的增加。
對建設醫院來說,除了運營狀況的改善以外,醫療水平的提升也十分明顯。CMI,是國家對醫院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CMI 值越高,代表病例難度系數越大。開展合作以來,建設醫院新增病種10個,CMI值從0.57提升到0.72,躍居九龍坡區首位。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也實現了分級診療醫改政策的目標,騰出手來推進戰略轉型,獲得更多政策支持與資源傾斜。
6月25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與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醫院簽署緊密型醫聯體合作協議,至此,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緊密型醫聯體單位增至29家。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 羅勇:我們的管理、我們的技術、我們的信息化、我們的人員流動等,包括各種機制過去以后對他們是一個助力,對他們醫院的進一步加強管理、提升水平等等有很好的助益,所以這塊弄了以后,就是個雙贏。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